日前,一种号称可以排毒、利尿、提高免疫力,甚至可以消炎的完美系列保健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媒体指出其涉嫌危害消费者健康。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徐华锋认为,这不仅有保健品从业者的原因,也有消费者自身的原因。
孩子吃了不生病,大龄女士养颜保青春,肥胖者苗条身材立竿见影……这众多的广告标语似乎成了保健品的形象代言。据统计,保健品现今的科技投入仅占广告投入的1/4。对此,专家呼吁:“科技投入应该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科学看待保健品
北京同仁堂药材有限公司办公室郝女士表示,保健品对人体会起到辅助作用,但它不能代替药品。保健品是会让人们在平时生活中起到预防作用,尤其适合那些身体稍微出现欠健康的状况而又不需要去医院的人群使用,而且,它不会让人们在服用时感到心理压力。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食用保健品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行为。
对于保健品,有的消费者态度比较明朗:保健品不是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保健品不能针对某个特定的病给于治疗,一般来说保健品补充的是人体需要的少量的一些营养成分,如身体可能轻微缺少维生素C,就可以吃多元维生素片。正常情况下,人身体是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脂肪、蛋白质、水等人体需求特别大的营养成分,保健品是不能提供的,因此如果只吃保健品不吃饭菜,那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是身体得了病,只吃保健品的话,那也不可取;此外,身体某种维生素含量多了也会导致身体别的功能出问题。
“有少数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把普通食品当成保健食品来卖,也有人在保健品中加入了药性成分,这些都是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但事实上,保健品本身也是受害者。”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徐华锋指出:“现今的保健品行业出现一些负面状况在所难免,我国的保健品行业发展至今只有20多年时间,1996年我国才有保健品方面的第一个管理办法,2005年我国才出现新的管理办法,到2005年7月份,关于保健品的广告审查管理条例才出台,我国的保健品行业还处于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
合理使用保健品
徐华锋指出,保健品只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它的作用是隐形的,不是药品,没有药物的显性效果。有的消费者没有理性理解保健品,把保健品当成药品,不肯去医院;而一些从业者对于保健品的作用夸大其词,导致最后有人因使用不慎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出了问题,这有保健品从业者的原因,也有消费者的原因。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保健品,学会科学的保健方式、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正确地应对身体出现的亚健康问题,不能对保健品寄予太多期望,毕竟它不是药品,不可能起到很强的药效作用。保健品要发挥作用也许需要3个月,也许需要6个月,也许需要一年时间,只有通过长期地对比之后,保健品才可能发挥增强肌体性能等作用。而且,消费者需要根据说明书来服用,不能乱吃。
郝女士提醒消费者应该要理性,不能被广告词所诱惑,不能不辨黑白便购买食用,必须要注意生产批号等标示。凡是正规产家生产的保健品都是经过反复验证、并具有一定效用的。如果消费者服用的“保健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不能把所有保健品一棍子打死,市场上大多数保健品产家还是正规的。
此外,徐华锋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要认清批号、标示等,要仔细查看保健品的外包装,最为关键的是认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所在。因为保健品的服务对象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身体特别好的人不需要保健品,病人也不需要,因为他们应该去的是医院。而身体处于亚健康的人长期持续服用一些正规的保健品是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的。
规范保健品市场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介绍说,对于保健品国际上早就有质量认证体系,如“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保证的范围覆盖科研、生产、检验、服务等各个方面。哪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也就证明了其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内涵等得到了国际承认,但我国目前只有少数的十几家保健品企业通过了该质量认证。
徐华锋也表示:“要实现我国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重点抓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抓营销;三是要抓信誉。”他指出,提到保健品就会马上使人联想起“天上广告,地下通道”这一传统的模式,过去很多企业过多地强调了广告和通道的作用,对产品本身科技含量和信誉的投入与重视还不够。现在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营销理念与模式的思想,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企业诚信建设,在营销理念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来规范保健品市场,这涉及公司注册、广告、直销等方面。保健品协会组织企业增强自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