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泸州“两化”互动 “酒都”驶上快车道

   日期:2012-07-23     来源:四川新闻网    浏览:88    
   “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长江上游滨江城市泸州,以“酒”为媒,搭乘中国白酒产业这艘‘航空母舰’扬帆起航,驶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泸州,这个被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描述定位为:“在地球同纬度上,只有沿长江两岸的泸州,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的蒸馏酒”的城市。作为我国5大白酒产区之一“酒都”,其品牌的声誉蜚声中外!具有加快推进白酒产业集中发展的基础,具有集水、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拥有四川唯一的出海港口和四川第二大航空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中国“酒都”泸州的顺势而上。

  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向记者介绍道:上半年泸州市白酒销量同比只增加了23%,但销售收入却增长48%。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改变,高端产品的份额在不断提高。这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依靠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同样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这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

  “过去几年,泸州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初步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并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尤其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三化"联动。”刘国强表示。

  “两化”互动催生“一号产业” 五年“翻三番”

  2007年,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正式“起航”,总占地1万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是以泸州老窖(000568,股吧)为主体,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连接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

  据悉,泸州市把基础最好、优势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酒业作为“一号产业”,举全市之力打造“千亿白酒产业”。实施“龙头带动”和“高端化”发展战略,积极支持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大龙头”强势扩张,重点扶持26户酒业“小巨人”加快发展,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全市酒业销售收入五年翻了近3翻,2011年,泸州仅酒的销售收入达到467亿,占全国白酒销售收入的15%左右。到2015年实现千亿销售收入的目标。

  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记者看到,泸州老窖就像是“总业主”,将公司内外的上下游玻瓶、制盖、包装材料和物流企业集中于园区,形成一条共创财富的产业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中,工业化是核心,城镇化是依托,协调联动是关键,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是保障。被誉为“中国酒城”,酒类饮品,是泸州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也是城市形象的第一品牌。在“两化”互动的机遇中,泸州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

  刘国强说:“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泸州市积极探索“依园拓城、依城扩园、园城联动”的互动模式,高起点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去年,全市九大园区建成和在建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16家,实现销售收入877亿元,其中6个迈入“百亿园区”行列。与此同时,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到2016年,泸州产业园区将实现综合性收入2000亿元,建成"千亿园区"1个、"两百亿园区"4个。”

  泸州的“酒”实现从传统产业到新型工业的蜕变,借机打造“名酒、名园、名区”建设,通过“两化”互动,催生了一片红高粱、一座新农村、一艘白酒产业“航母”和一座现代化“酒城”。泸州市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互动的发展之路,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6.6%和39.9%。

  依托城镇 夯实“两化”互动载体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具有连结成渝、辐射滇黔的枢纽作用。泸州市发挥区位优势,以建设现代城镇体系为目标,着力“扩城、绿城、靓城、优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刘国强介绍道:立足“依江而立、划江而分”的城市特点,我们确立了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半岛为主,七大功能组团为辅的大城市格局。围绕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发挥优势建城市”的理念,依托独特的港口资源、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医卫资源,中心城市每年集聚人口6-7万人、拓展面积约6平方公里,去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92万人。

  “今年,泸州市将实现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的"双百"目标,率先成为全省规划建设的10个百万人口特大城市。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双两百"的目标。”刘国强说。

  “在优化城市功能方面,我们在长、沱两江上修建了5座跨江桥梁,规划建设"两江五桥",不断强化城市组团联系和功能区连接。”刘国强表示:完善城镇体系方面,我们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四个县城为辅助增长极,以重点小城镇为节点的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新型城镇体系。同时,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文化底蕴,建成国家级重点小城镇6个、省级重点小城镇7个。目前,全市5000人以上的小城镇达46个,1万人以上的重点城镇达17个。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13个规模较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重点城镇。规划到2015年,全市将形成3个5万人以上的现代特色新镇。

  “港园城共生” 彰显融合发展魅力

  刘国强称:“两化”互动是相关要素聚集、融合、升华、裂变的过程,必须对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动态调整,才能走出一条优势资源高度整合、核心产业突出强劲、地方特色浓郁鲜明的高效之路、品牌之路。

  “产城一体”,打造“江南新区”。刘国强说:在泸州市北临长江、南抵宜泸渝高速公路的狭长区域,规划建设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江南新区”,去年实现产值约350亿元,拥有“百亿园区”3个,城市及城镇建成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48万人。积极探索“产城一体”互动机制,坚持“产业沿江布局,城市沿路扩张”,规划建设并分步实施了纳溪—合江“产城大道”,串联起“五大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酒业、化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沿江百公里产业带”;围绕产业园区推进城镇建设,催生了黄舣、泰安等一批产业集镇,形成了“六大城市组团”雏形,辐射带动周边农村打造“城市生态后花园”。大力发展区内五大园区,打造六大城镇组团,到2016年,“江南新区”实现产值1000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95万人,建成全省"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示范区。

  “以港兴园,以园促城,整合优势,联动共生”,泸州港成为全国内河第一个实现铁水联运的港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第一大港。

  据介绍,到2016年,泸州市生产总值将翻番,超过1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番,达到1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1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达到35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

  “未来4年,泸州力争实现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个翻番",到2015年全市GDP达到1800亿元。”刘国强对此充满信心。

  “依江而立、划江而分”的泸州城,正凭借“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目标,勾勒一幅以“名酒引领、名园带动、名区崛起”为格局的美好蓝图!这个宜居、宜业、宜商的滨江魅力新城正以崭新形象华丽亮相。

  “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正积极争取设立泸州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港区,并与规划建设的云龙新机场、安宁火车站、泸州客运中心形成了水公铁空四港衔接的便捷交通体系。

  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泸州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北方化工、中海沥青等大型化工企业和川南机械厂等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依托西南商贸城、教科城等项目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加快以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

  到2016年,“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实现产值50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西部一流的“港园城”互动发展示范区。

  “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三化"联动”,泸州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之路,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据悉,去年,泸州老窖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企业105家,带动就业1.3万,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160亿元;黄舣城镇建成区面积3年拓展近4倍,城镇人口增长10倍多;项目区内建成高粱基地2万亩,拥有12个新村聚居点,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50元,核心区永兴村达到10600元。

  村民进园区、搬新村、住别墅。在泸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梁红了、菜花黄了、腰包鼓了、百姓笑了。”

  “进一步创新模式,努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样板"。”刘国强表示。

  未来五年 现代化“中国酒城”将华丽亮相

  市委书记刘国强,描绘了未来的泸州发展蓝图:未来五年,泸州市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重要一角,依托“名酒”泸州老窖,带动“名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园区和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名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示范区,着力打造“千亿白酒产业”,确保到2016年,力争在2015年全市的酒业销售收入突破一千亿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