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央视调查称根本不存在所谓血燕 完全系人工制作

   日期:2011-10-12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82    

    演播室主持人 泉灵: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多年以来呢,燕窝一直被认为是高档滋补品,尤其是血燕,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但是前段时间工商部门的抽检,却使血燕成了社会关注的新闻热点,先是查出了血燕的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不合格率高达100%,接着,血燕的身份和来源也遭到了质疑,市场上的血燕下架停售。一个多月过去了,围绕着血燕的是是非非好像已经慢慢平息,但是,血燕事件是否真的结束了呢?我们的记者在国内市场和血燕原产地进一步调查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发现。

    解说: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几个月以来,有关血燕的事态发展过程。从今年6月开始,浙江省工商局连续三个月对市场上销售的血燕产品进行抽检,结果,抽检的537批次,3万多盏血燕产品100%不合格,部分血燕亚硝酸盐含量经高达每千克11000毫克,超标350倍。

    亚硝酸盐也被称作工业盐,在食品生产中用作着色剂和防腐剂,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长期食用含有过量亚硝酸盐的食品将会增加患癌风险。

    7月26日,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两名宣称是马来西亚进出口卫生部(出口检验局)总监和马来西亚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局局长的人在会上声明,尽管血燕的亚硝酸盐超标,但亚硝酸盐能完全溶于水,清洗后食用对人体无害。然而人们发现作为部长级的高官,其中一人护照上显示的年轻还不到30岁,两名境外人员的身份很是可疑,而经过查证,马来西亚也没有进出口卫生部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局这两个部门。

    8月中旬,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燕窝专项检查,燕之屋等因为销售问题血燕,被工商部门立案查处,国内市场上所有的血燕陆续停售下架。

    8月27日,马来西亚农业及农基工业部官员专门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杭州新闻发布会上的两名马来西亚官员是假冒的。经调查,组织那场假新闻发布会的,是在国内经销燕窝的广东佛山合盈药业有限公司,合盈公司总经理李岱华承认发布会是他们主办的,但两名假冒官员是合盈公司的供货方--马来西亚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具体组织的。

    对于这次事件和两名假冒官员的具体身份,马来西亚警方已经展开了调查。

    阿布德·阿都阿兹 马来西亚农业及农基工业部兽医局总监:

    在这份警方的报告当中,我们对假冒政府官员的两个马来西亚人进行了指控,包括对组织这次假新闻发布会的马来西亚公司进行了指控。

    解说:

    至此,血燕事件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然而,在血燕下架后不久,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在一些销售场所,血燕的身影又悄然出现了。

    燕之屋是此次被查处的燕窝企业,在北京的一家燕之屋加盟店仍然有血燕销售。

    燕之屋销售人员A:

    血燕的话有,就是(现在)很少。

    燕之屋销售人员B:

    只能是有顾客订了,我们才去进。

    记者A:

    (订了)才有是吗。

    燕之屋销售人员B:

    对。

    记者B:

    那要我们订的话,你还会进来货的是吗?

    燕之屋销售人员C:

    嗯。

    解说:

    在一些高档饭店,血燕也依然在卖着。

    记者A:

    血燕不是都报了,不让吃了吗?

    饭店工作人员:

    那就是前段时间新闻报道查出一批血燕亚硝酸盐超标,就那一批,我们这儿没事,我们直接从香港拿的货,我们老板是香港人。从香港,印尼直接发的货到香港,我们不会因为报道血燕就卖不动了。

    记者B:

    血燕卖得还是很好。

    饭店工作人员:

    对,还是一样。

    饭店工作人员B:

    它们两个相比是血燕的质量好。

    记者B:

    以前你们卖,也是血燕卖得好吧?

    饭店工作人员B:

    对,就是血燕卖得好,血燕含矿物质比较多,像铁什么的,营养价值比较丰富。

    饭店工作人员D:

    过了这段时间,估计血燕还得重新上市。

    解说:

    血燕销售禁而不止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依然相信血燕比白燕更珍贵的说法。那么这个说法真的成立吗?所谓经过严格把关的血燕真的就没有问题吗?为了澄清这些谜团,记者在血燕的原产地马来西亚和印尼展开进一步调查。

    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是向中国大陆销售燕窝的公司之一,也是那场假新闻发布会的参与者,我们的调查首先从这里开始。

    庄琳光是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的负责人之一,根据查到的地址,我们来到了这家公司。

    肖小外 中央电视台驻吉隆坡首席记者:

    我现在在滨城的永义兴参茸药行,据有关部门调查,这家药行的主人庄琳光在7月份组织了在浙江的假新闻发布会。

    庄琳光在吗?

    B:

    这里没有庄琳光。

    肖小外:

    这是他的公司吗?

    B:

    这哪里是他的公司。

    解说:

    记者询问了周边几家店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复,这就是庄琳光的店铺。

    接下来,记者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庄琳光的家。

    肖小外:

    这是庄琳光的家吗?他现在在哪里?

    C:

    在店里。

    解说:

    店里和家里都找不到人,对方显然是在回避。记者转而向马来西亚农业及农基工业部反映此事,通过斡旋,记者终于见到了庄琳光。而和他在一起的两个人,看起来似曾相识。

    这位就是出席那场新闻发布会的所谓马来西亚进出口卫生部出口检验局总监拿督凯孺哈兴;这是那位所谓的马来西亚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局局长拿督珉阿膜。

    肖小外:

    这两个人确实的身份是什么?

    庄琳光 马来西亚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总经理:

    是我手下,他们给我申报燕窝那些东西。我们是为了提高这两个人的身份,我中国朋友问我,这两个人是什么身份,我为了提高身份,说这两个人是官员。

    解说:

    至此,这场山寨新闻发布会的炮制过程真相大白了,它由广东佛山合盈药业有限公司出面组织,马来西亚凤凰集团(燕窝)贸易公司参与实施,而假冒政府官员的就是凤凰集团的两名员工。

    这场假冒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想扭转血燕中国市场销售不利的局面,保住他们的商业利益。

    据了解,马来西亚的燕窝90%销往中国,中国市场关系到这些燕窝生产公司的兴衰存亡。

    中国人有食用燕窝的习惯,而关于血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血燕是金丝燕临死时吐血而成,所以红色的血燕一直被认为是比白色燕窝更为珍贵的滋补品,因而在中国大陆市场备受推崇。

    那么,血燕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得到的答案令人吃惊。

    骆翠莲 马来西亚燕窝商联合会秘书长:

    有一个关于血燕的传说流传已久,传说是这样的,燕窝是由金丝燕吐唾液结成的,血燕是金丝燕一直不停地吐唾液,一直到血液,所以燕窝是红色的。正因为这个传说,血燕的价格远远高于白燕,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回事,这只是一个传说,根本没有血燕这种东西。

    解说:

    据骆翠莲介绍,在马来西亚,燕窝分为洞燕和屋燕两种,在山洞里形成的天然燕窝叫做洞燕,筑巢在燕农人工搭建的屋子里形成的燕窝叫做屋燕。屋燕只有白色一种,而洞燕绝大多数成白色,只有极少部分,因为被岩壁的矿物质和水滴渗透,燕窝呈现出不规则的匀染状红色,叫做红燕。

    但是,这种天然形成的红燕,颜色并不是血燕那样的血红色,它与血燕也没有丝毫关系,那些销往中国市场的所谓血燕,完全是人工制作出来的。

    骆翠莲:

    血燕是人造的,是把白燕窝经过染色变成红的,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所谓的血燕它的颜色非常非常红,那种红色是不自然的,是把白燕窝人工染色的结果。

    解说:

    黄裕仁,马来西亚沙捞越燕窝进出口商会的前任主席,他做燕窝生意已经20多年了。

    记者A:

    最早是怎么想到做血燕的呢?

    黄裕仁 马来西亚燕窝商:

    其实血燕是一个医生,他研究出来的,他做出来,然后人家可能好卖,他里面的员工有的觉得我老板都做得很好,我自己出去搞,去教人(做),教课,一直传一直传,那些要赚钱的中介,专门推这个血燕的,就讲血燕很好,很补啊什么的。

    解说:

    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相关人士坦言,血燕其实就是为中国人量身订做的。

    印度尼西亚燕窝商 IDA:

    因为一些人相信血燕是好的,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所以他们想要红色的,我们就生产红色的,如果他们想要黄色的,我们就生产黄色的。

    我认为白色的燕窝更健康,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做成红色的,实际上我原来不生产燕窝,直到中国大陆那边下订单,我才生产血燕。

    印度尼西亚燕窝商 BUDI:

    我们的红色的血燕都销到中国(大陆),新加坡不要,台湾不要,马来西亚不要,主要是香港买红色的,而且我知道香港的红色的燕窝销往中国大陆,到中国大陆的每个地方。

    演播室主持人 泉灵:

    就这样,原本子虚乌有的血燕,经过人为炒作精心包装,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所谓的滋补极品。而且,这号称纯天然的血燕,竟然是为中国大陆量身订做的。那么这所谓的血燕究竟是如何加工做出来的?又是怎么进入大陆的呢?请关注我们的后续调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