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生素C产能超全球需求量5成
无序"内战"导致痛失国际市场定价权
编者按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上市公司中也有"维生素"群。我国维生素产业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但是过犹不及,如今又陷入供过于求、亟待整治的局面。近两年来,纷纷上马或扩产的维生素C项目,使得众多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陷入了"内战"之中。不仅产品价格高台跳水,更是失去了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话语权。主要VC生产企业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骨干企业更是成为"重灾区",类似局面也在其他维生素C生产企业大量出现。面临如此棘手的困境,中国维生素产业应何去何从?
维生素C陷产能过剩恶性循环 停限产皆失效苦盼新政
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价格连续4个景气年后首次下降,主因系维生素C生产企业盲目扩产沉疴难愈
■本报记者 陈雅琼
维生素C由于应用范围广泛成为最为大众熟知的产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维生素C是维生素族群中的大宗品种,我国的出口量已占到全球市场80%的份额。但内需、外需占比极不平衡,外需出口占全国产能的80%,内需仅占20%.
2010年以来,维生素C价格一落千丈,对生产企业的影响已经严重到不容忽视的地步。《中国维生素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了33.5%,出口平均价格同比下降了16.6%,这是维生素类产品价格连续四个景气年之后的首次下降。其降幅之惊人,在整个原料药出口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维生素类两大支柱产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价格下降--2010年维生素C出口数量增长46.8%,出口单价下降31.3%;维生素E出口数量增长30.6%,出口单价下降3.3%.
VC产业无序竞争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维生素 C 生产大国,我国拥有全球 90%的生产能力。目前,业内公认的维生素C"五大家族"分别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后起之秀山东鲁维制药。其中,石药集团和山东鲁维制药产能约为3-3.5 万吨;东北制药产能约为2.5 万吨;华北制药和江山制药产能都在2 万吨左右,"五大家族"的产能总和约 12 万吨,与全球维生素 C 总需求量大致相当。 国际上可与他们匹敌的只有维生素巨头帝斯曼,其大约拥有 2.3 万吨产能。
"五大家族"的产能在国际称雄也不是一蹴而就。资料显示,中国维生素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刚刚起步,70年代个别品种技术突破,如维生素C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研究成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国际巨头帝斯曼(原罗氏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安迪苏公司(原罗纳普朗克公司)等企业垄断全球维生素的生产销售,那时我国除生物素以外的其他各种维生素虽然实现国产化生产,但中间体依然依赖进口,产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直到90年代中后期,各种维生素及中间体的生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整个维生素产业迅速升级发展。到本世纪,维生素A、D、E、H等14种维生素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随着维生素产业高速发展,速度太快、监管缺失导致部分种类维生素的生产如同脱缰的野马,一启动就收不住车,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影响出口价格。例如,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如同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数据显示,1992-1993年间,VC的价格曾高达每公斤12-14美元,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中国企业过度投资,高峰时期国内VC生产厂家一度高达28家。新增竞争者太多,价格战也就不可避免,VC出口价开始走入一轮跌势。
纵观我国VC 行业的发展历程,一直处于VC 价格上升,生产企业便盲目投产,进而导致供需平衡被打破,价格快速回落;然后有生产企业被迫退出,供需重新平衡这样一个周期性循环过程。2008年-2009年,VC 价格再度高企,大量中小企业纷纷上马VC生产项目,转而再度造成我国VC 行业产能过剩。据券商估计的数据,整个行业的总产能超过 20 万吨。
VC价格低位徘徊引发企业停产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此前发布的VC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球VC总需求不过12万吨左右,中国的总产能却已经接近18万吨。产能过剩超过50%,价格将如何惨淡也就可想而知了。2008年,我国VC出口最高价达每公斤140元左右,但到2010年一季度,VC均价跌至每公斤75元,此后VC价格一度下探至每公斤38元,几近与成本持平。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2月底,国内主流厂家VC报价也仅在每公斤42元,VC出口价又进入了新一个低谷期。
对此,一位行内专家概括得相当透彻:"前10年是外国打中国,结果是中国不但没有被打倒,反倒越打越兴旺;后5年是中国打外国,结果是国际大鳄纷纷退出产业舞台,中国企业成为新霸主;近5年是中国企业自己内战,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舞台上的新老面孔交替,价格不断下挫。"
这样的影响从东北制药的业绩中可见一斑,公司2011年半年报显示,东北制药实现净利润仅407万元,同比大降97%.而在2010年,东北制药的净利润为5727万元,并且已经比2009年下降了87.97%.东北制药董秘吕林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陈,VC价格下挫"对公司业绩影响相当大。"
面对VC价格失控的局面,有报道称"5大家族"召开协调会,决定停止对外长单报价,并从2010年9月20日开始停产保价。不过,近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制药、华北制药、浙江制药等纷纷公布了停产检修的计划安排。尽管各公司都称这是根据自身的经营计划和市场需求来决定的,但行动如此一致却很容易使人产生"联合"的感觉。
停产也难保价期盼新政出手
不过,解决VC产能过剩绝非一日之功。从最新出炉的三季报来看,VC价格仍没有明显改观。业内人士指出,应该认识到,停产救不了我国维生素行业,提价对于维生素企业的效益提升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几大VC巨头在全球占比确实很高,但并不代表有定价权。目前,其他企业和国家也成为VC原料生产基地,而且国际巨头的库存很多,预警措施完善,限产对他们的冲击不会特别大。"
张发宝进一步分析:"限产是双刃剑,本身也会导致利润减少,现在简单的小儿科措施已经很难拉动全球市场的变化,因为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所以公司需要更长远更深的战略措施,丰富产品线,注重专利、品牌、研发,这才是企业真正的生存之道。"
业内人士认为,维生素产业要拨云见日,必须全面加强产业调控力度,包括行业准入、自主创新、需求开发、出口配额等措施。事实上,针对VC产能过剩的问题,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出《关于2011年维生素C生产计划的通知》(简称维生素C生产计划),并规定了全国年限产10万吨的生产计划。2011年4月,发改委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不仅将维生素C列入限制类项目的首位,同时又将VC生产的重要中间体古龙酸列为限制类项目;几乎同时,SFDA颁发《关于加强维生素C原料药生产许可管理的通知》,规定不得向违规项目形成的维生素C原料药产能申请颁发《药品生产许可证》。
从维生素C生产计划的管理思路看,首先为目前所有VC生产企业设定一个合规的界限,《通知》已经明确这个期限就是2005年,之后再批准生产VC的企业都不属于合规范围,并依此认定了一批合规的生产企业。然后,工信部将会根据自身了解的一些情况来限定行业产量。也就是说,2005年之前批的合规企业将依据限产的指标来制定各自的VC年度生产计划量。
不过,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依然对低位徘徊的VC价格未能产生明显提振作用。有业内人士指出,维生素C生产计划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即其不具强制力,只是指导性文件,这是只见药方不见效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揪心的是,近两三年来,VC生产企业疯狂扩产和新建项目相继投产。据测算,今年全国实际产能到年底可能达到30万吨。这将使得核准生产计划与实际产能相距甚远。
此外,业内备受瞩目的《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也迟迟不见庐山真面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行业准入这个政策牵涉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其实行业准入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但采取配额的方式推行起来很难实施。具体说来,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总额,再给几大VC巨头分配。各个巨头在不同的省区,各地利益分配很难处理,这也是迟迟没有推行的原因。"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西药部主任谈圣采呼吁:"维生素C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医药行业这样的品种还有不少,希望企业不再存侥幸心理,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将目光放长远一些。"
VA、VE价格保持稳定 新和成后顾无忧进军新领域
金融界首席分析师杨海表示,VA、VE行业多年来没有极速扩张,市场供需均衡,未来产品价格也保持乐观
■本报记者 夏 芳
当前,对于维生素C生产企业来说可谓是举步维艰,盲目无序的扩张让VC生产企业产品积压,陷入亏损的窘境。那么,同是"维生素一族"的维生素E(VE)企业生存状况如何呢?
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002001.SZ)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导产品维生素E、维生素A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公司主要从事药品、保健品、医药原料药、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系列50多个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金融界首席分析师杨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和成的VA、VE多年来没有极速扩张,市场供需均衡,未来产品价格也保持乐观。
维生素业务稳步上升
据了解,新和成在上半年虽然遇到了原材料成本上涨和限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业绩却保持了同比增长的态势。
公司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20.32亿元,同比增长25.11%;实现净利润为6.34亿元,同比增长15.82%;基本每股收益为0.87元/股。
对于业绩的增长,公司表示,公司在主要产品价格同期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生产管理和技术改进来控制生产成本,销售部门积极努力,报告期内主要产品的销量取得了较大增长,保障了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还有就是公司的控股和参股子公司的业务在上半年取得了稳步的增长。特别是,生产香料香精的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业绩的高增长。
"国内生猪饲养数量的增加带来了VE需求的增长,预计VE的价格稳中有升,而香料香精业务会随着市场行情的走高,给公司带来更大利润。"一位药品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杨海则表示,新和成在VA、VE供需均衡的前提下,香料香精保持高速增长,公司又适时向高分子复合材料、专用化学产品领域进军,公司业绩保持具备持续成长的能力。
"类超募"模式成功
对于新和成这块香精香料业务,瑞银证券分析师把新和成香料业务称之为"类超募模式",即充沛的资金和数年的培育,逐步催生出新业务,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瑞银认为,过去三年,新和成已经处在"厚积"的阶段,未来三年,公司将开始快速增长期 ,故把香精业务戏称为"类超募"模式的成功。
众所周知,在国内市场中,香精香料行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并且存在着集中度低、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是,对于新和成来说,"香精香料已经在量产上初具规模,未来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上述药品分析师表示。
其实,在记者以前的采访中就了解到,新和成是一家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上市公司,创新是企业的价值观之一,而研发则是一直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并且,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都相当巨大。拥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新和成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近几年来,在香精香料的研发和生产都有了突破进展。
"从去年开始,我们生产的香料香精的量在逐渐增大,并足额完成总公司下达的量产任务,未来山东公司将是公司生产香料香精的主要公司,并且生产规模也会加大。"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和成维生素产品已经相继复产,后市产品价格走势取决于供需双方深度博弈,考虑下游低库存,VE、VA全年价格依然保持乐观。而香料香精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今年收入有望实现翻番,公司后续还将择机上马香料香精新品种。"杨海表示。
而新和成的多数产品用来出口,因此,"公司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经验、对研发投入大,因此,新和成香精香料业务未来在国内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很大。"瑞银分析师表示。
作为中小板第一股的新和成,上市以来,一直是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虽然前段时间公司推出的股权激励草案引发了市场的争议,但是在一些分析师看来,新和成的股权激励方案有助于公司未来发展。申银万国分析师表示,如果新和成此次股权激励方案如能顺利实施,将有利于公司治理完善,提升核心技术与管理人员稳定性,并使得管理利益与股东更为一致。
东北制药饱受VC价格跳水之苦
今年巨幅亏损几成定局
公司董秘吕林全表示,将研究市场需求,发展高附加值的VC保健产品
■本报记者 陈雅琼
数据显示,在维生素C"五大家族"里,东北制药的维生素 C 收入比重较高,2009年和 2010 年公司原料药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 43.80%和 46.87%,因此维生素 C 价格起伏对于东北制药的影响最大。
10月21日东北制药发布的2011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4亿元,下滑幅度高达2721.36%.2011年1-9月,净利润亏损1.33万元,比上期减少171%.公司表示,报告期内,主导产品维生素C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原材料、动力、人工成本上升也造成了亏损幅度加大。公司同时预计,今年全年累计净利润亏损2.8亿元-2.5亿元,下降幅度在650%-550%之间,基本每股收益为-0.85至-0.75元/股。
东北制药去年年报显示,2010年实现净利润5344.4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8.78%.2011年东北制药将首次跨入亏损红线。
东北制药董秘吕林全坦陈,VC价格下降对公司业绩影响很大。但他否认5大家族"联合停产":"没有这个说法,都是根据自己的经营计划和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停不停产,没有'联合'这一说。"
东北制药今年拟向不超过十名特定投资者增发,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5,00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4.3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细河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建设,基地建成后,原料药业务实行整体搬迁。募投的主要项目仍是VC原料药,以及磷霉素系列产品、左卡尼汀系列等。若顺利达产,VC、磷霉素等系列产品将达到FDA和COS标准。
在VC价格剧降拖累下,东北制药在2010年即递交非公开增发申请,后因业绩波动太大流产。今年又因为VC价格下降两次向下修正业绩预告。目前,公司股价与年初相比已出现较大跌幅,最新收盘价仅为8.9元/股。
"VC价格这个市场我们很难判断,现在还在底部震荡,究竟什么时候能上涨我们都很难预测。"东北制药董秘吕林全表示,"VC保健品方面用途比较广,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我们战略发展部会根据市场再研究、再运作。"
券商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东北制药在大力拓展VC 的深加工项目,推出的VC 泡腾片、多种口味的咀嚼片、春夏秋冬四季系列VC 片等受到了国外供应商的极大关注。同时,公司还进军维生素 C 保健品,提高VC 产品的附加值。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分析师表示:"东北制药这样的企业有规模优势,从生产成本或者下游议价能力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公司主要做原料药,向其它的方向去发展,转型期没有那么快能出成效。"
扭转VC行业颓势关键在政策
■本报记者 陈雅琼
《证券日报》:VC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是怎样的?东北制药、华北制药产能大约占比多少?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VC生产企业产能之和外加正在建设的VC产能已接近18万吨。2012年,这个数字将超过20万吨,而目前全球VC的消费量也仅在10万吨左右。东北制药VC产能为22000吨,华北制药VC产能为25000吨,总占比大概在26%左右。
《证券日报》:VC产能盲目扩张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与此同时,VC价格走势如何?
郭凡礼:VC产能盲目扩张大概从2009年开始,当时东北制药、华北制药、江山制药、石药集团这"四大家族"占据了全球VC市场80%的市场份额,由于掌握了话语权,因此当时VC的价格达到最景气时期的140元/公斤,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VC行业中来,其价格滑落到了最低时期的37元/公斤。
《证券日报》:VC五大家族联合限产为何没有改变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没能继续掌握VC价格话语权?
郭凡礼:当时VC五大家占据了全国乃至全球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如此高的市场集中度也使得当时这五家企业可以掌握VC的定价权,国内进入VC的企业越来越多之后,这些企业打破了之前这五家企业的价格联盟,因此也导致VC价格一落千丈,进而失去了VC价格话语权。
《证券日报》:有预测称2012年将是VC价格拐点,你怎么看?
郭凡礼:之所以预测2012年是VC价格拐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对《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出台的预期,为了挽救VC价格持续下跌,发改委和工信部曾联合下发《2011年维生素C生产计划等事项的通知》,但是目前这项政策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而随着《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出台时间的临近,加上相关维生素生产企业停产检修的持续,未来VC行业将更加规范、集中度将上升,这都为VC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做了铺垫。
《证券日报》:要改变深受VC价格下跌困扰的局面,东北制药等上市公司发展思路应该如何调整?
郭凡礼:要改变VC价格下跌的局面,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政策因素,而对于像东北制药等VC的主要生产企业来说,要改变目前的局面需要重新掌握VC的定价权,同时也要生产利润更大的制剂产品。
VC产业更要警惕VC中毒
维生素C对人类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人类必须且只能从食物中摄取VC,才能维持健康。除了灵长类动物外,其他哺乳动物可以在肝脏中自行制造VC,两栖动物和鱼类可以在肾脏中制造VC.人类离不开VC,确又无法自身制造,因此,从外界获取成为唯一的途径。如果获取不足的话,就容易患贫血、感冒、肝炎、心脏病、动脉硬化、癌症等,而这些病,在其他动物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过量服用VC也会造成VC中毒,会导致腹泻、坏血病、泌尿结石、溶血、免疫力低下、动脉硬化、致癌等相反效果。
对于VC中毒,想必VC生产企业更为清楚。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VC行业就呈现出VC中毒的症状,为企业增加利润的补品变成了吞噬企业利润的毒品。
而更为遗憾的是,从补品变为毒品的转化不仅是发生在VC产业,多晶硅、风电设备、煤化工等等不一而足。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其结果只能是覆巢之下,难有完卵。VC产业的今天就是前车之鉴。
从有益到有害,从补品到毒品,很多时候就是"多一口"的事。(贺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