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因年份不同,蜂蜜价格有涨有跌,这本是市场规律,但市场因素之外还有其它不解的现象。比如,荆条蜜今年在8000-9000元每吨,往年是1.2万元,反而低了不少;洋槐蜜价格根据质量不同,在1.2万-2.5万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油菜蜜则维持在8000元左右,但是横向对比,养蜂业的各项成本都在飞速上涨,甚至连白糖的价格都涨到了8000多元每吨!有业内人士惊呼:蜂蜜比白糖还便宜,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
疑惑
蜂蜜价格的"低贱",实际上与蜂蜜假造泛滥、真蜂蜜受到严重冲击有直接关系。那么蜂蜜造假到底有多严重?除了造假,还有哪些东西在制约蜂蜜行业发展?
匪夷所思!多年屹立不倒的造假品牌!
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下,蜂蜜大量造假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在不同的报道中,对造假的源头却仍然是"雾里看花".有一种看法认为,蜂农已经在大量给蜂蜜喂糖浆,"蜜蜂就在酿假蜜",对此,笔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蜂农大量给蜜蜂喂食大米糖浆的可能性不大,这不是它的食物嘛!它(喂食糖浆)会对蜂蜜的品质造成影响,蜜蜂会短命。"南京老山药业科研中心的陈经理说。
中国养蜂学会的工作人员认为:"蜂农一般都很敬业,只有在越冬时节,为了维持蜜蜂的生命,才会喂食糖水和花粉,但在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蜜蜂就会采集花蜜,所以偶尔糖浆传递到蜂蜜中,比例也很低,基本被蜜蜂自身消化掉。"蜂农很少造假,蜂蜜企业一般也不会造假,由于检测严格,收购蜂蜜原料的中间贩子造假的机会也不多,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在造假?有知情人指出,真正的蜂蜜造假根本不在养蜂这个体系里,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工厂,几乎不和外界打交道。
"所谓蜂蜜造假,不是往蜂蜜里面掺糖浆,而是糖浆里面都不兑蜂蜜!里面一滴蜜都没有!就是把糖浆买过来直接灌装!而且它各种手续齐全,QS标识都有!"河南养蜂协会副会长、河南土产进出口公司经理何昕的话令人震惊。何昕说,这种假蜜由于成本低,卖得便宜,真蜂蜜根本没法和它们竞争。
假蜜生产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没有详细的调查数据,但有人估算,其规模应该在几万吨,这一数字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中国真蜂蜜的市场销售量约为15万吨左右,假蜜即使只有几万吨,也足以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
"可以说,超市卖场销售假蜜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些蜂蜜以4斤16.9-19.8元左右的价格在超市卖场大量销售,而且经常打着促销的招牌,消费者基于对大型商超的信任,不断购买上当!"何昕分析道,一斤蜂蜜的成本都在15元左右,加上厂家的利润、超市的利润,零售价格应该在30元以上才合理,十几块甚至不到十块一斤的蜂蜜很难是真蜂蜜。
何昕说,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假冒的蜂蜜曾在各地不断被曝光、被查不合格,但是市场的销售面却越来越广,有些假蜜品牌可以说是卖了十年了。
根据业内人士整理的一份"造假名单",笔者对名单上的部分品牌进行了仔细核查。通过搜索相关监管部门公布的抽检报告,发现早在2005年,广西桂林周氏顺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欧伯仕"蜂蜜就已经被湖北襄樊质监部门查出造假,此后,该食品公司生产的"周氏养蜂农"牌蜂蜜每年都会"上榜",从2006年至今,其多种蜂蜜分别被南京市工商局、湖南质监局、邯郸市邯山区工商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市工商局、安徽省工商局等检测不合格,相关检测详细内容均证实其蜂蜜产品为掺假或完全造假。周氏顺发食品成立于1991年,具体从何时开始造假无从查证,但根据已有记录,基本可以断定该企业近五六年都在锲而不舍地造假。此外,在检索中可以发现,鹤王、具茨山、浦鑫、全响、伟多利等品牌蜂蜜,以及河北定州多家食品厂的蜂蜜,都曾在多地、不同时间段被监管部门检测到不合格(掺假或造假)。
去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报道浙江怡康蜂业等公司掺假行为,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过有媒体指出,该公司的"蜂博士"牌蜂蜜曾经不下十次在全国各地被查出不合格,更不可思议的是,央视报道后,该品牌蜂蜜在各地超市大卖场依然摆在醒目的位置销售。
笔者走访了北京市的多家超市,在家乐福马连道店发现"周氏养蜂农"品牌的多种蜂蜜均有销售,其中枣花蜂蜜、益母草蜂蜜500克标价30.5元;在淘宝网上,该品牌蜂蜜也一直在销售;而人才网站显示,该公司正在各地区大力招聘超市促销人员。
为何造假品牌屡查不止,越查越兴旺?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假蜜吃不死人,对假蜜的危害性不够重视,造成监管松懈、监管不作为,乃至地方政府对假蜜企业形成"地方保护"才是问题根源;此外,相关法律对掺假造假行为处罚力度偏低,缺乏法律威慑力也是重要原因。
"造假横行危害的是整个蜂蜜产业链,真蜂蜜销售不畅,蜂农叫苦不迭,全国蜂蜜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不好,消费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再不加大打击力度,这个行业别说发展,连生存都很困难!"一位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说。
蜂蜜国家标准不利于生产优质成熟蜜
10月20日,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正式实施。不过,蜂蜜新国标发布后争议不断,有很多人指出,当下大米糖浆为主要造假手段,而新国标没有将唯一能检测大米糖浆的SM-R检测法纳入进去,这可能导致真假蜂蜜无法辨认。
笔者从多方了解到,国家质检总局也正在修订蜂蜜国家标准(即GB-18796-2005《蜂蜜》,该标准主要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侧重于对蜂蜜的名称、真实性等理化指标进行规范),并预计在年底公布,有专家认为它将会把SM-R检测纳入其中,但有可能是推荐性条款。
相对于寄予新标准来打假,更多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修订新标准来引导蜂蜜企业生产优质成熟蜜更为实际,也更为迫切。《中国蜂业》等行业刊物都曾有文章提到,目前我国生产的主要为非成熟蜜,蜜蜂仅酿造了1-2天,蜂农就把它取出来,营养物质不充足,在销售时还要还要经过机械脱水浓缩。中国蜂蜜价格低廉,只有进口蜜价格的十分之一,与生产的多为非成熟蜜有关。
在GB-18796-2005标准中,把蜂蜜品质按照水分含量分为一级品、二级品两个等级(国际上通常分为9级),而没有按照蜜源等级来分类,也未注明蜂蜜的一级品、二级品是自然成熟、还是通过浓缩水分加工而成,这样一来,生产成熟蜂蜜和非成熟蜂蜜的价格基本是一样的,致使蜂农生产优质成熟蜂蜜的积极性被挫伤;此外,标准中对淀粉酶值和还原糖指标的规定过低(这两者可以判断蜂蜜品质的高低),也不利于引导生产优质成熟蜂蜜。
何昕介绍说,一般蜜蜂每生产一公斤成熟蜂蜜的时间,可以生产3倍以上的原料蜂蜜,生产成熟蜜既可以减轻蜂工的劳动强度,又可以强壮蜂蜜体质,消费者也能吃到更营养健康的蜂蜜,可谓多赢,但是生产优质成熟的蜂蜜,需要转变养蜂生产方式,以质论价,引导养蜂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行业发展如何保障蜂农利益
很多时候,公众只是关注蜂蜜,却并不关注养蜂业,也不了解蜂农的处境,但是,没有蜂农和养蜂业,哪来健康营养的蜂蜜?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养蜂历史悠久、养蜂数量众多、蜜源植物最丰富!中国养殖蜜蜂850万群,中国的紫云英、槐花、荆花、椴树、酸枣、荔枝等等都是上等蜜源,蜂蜜产量占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年出口蜂蜜10万吨左右,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深受各国消费者的喜爱!"何昕说,中国蜂蜜具有极大的资源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相反,中国的养蜂业越来越艰难,蜂农的收益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养蜂业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
"中国有几十万养蜂人,但是长期以来,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利益一直是被损害的!"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蜂体系专家张中印教授认为,虽然蜂农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但他们却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倾听他们的声音。
"很多蜂农反映,其它种植养殖业都有补助,只有养蜂是没有补助的,他们希望国家出台政策予以扶持;蜂农长年在外,特别辛苦,需要得到更好的人身保障;蜂农还希望有更好的良种和蜂病防治技术,增长抗风险能力;从产业政策来说,应该加强对养蜂业的管理,引导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使更多蜂农受惠。"张中印表示,蜂蜜行业要走出困境,需要做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