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8日电 香港《大公报》18日刊文说,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权威学者,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大公报表示:"有部分声音质疑中国过高的粮食储备及几乎完全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但却忽略了中国粮食战略对稳定全球粮价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中国的努力,国际粮食价格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文章摘编如下:
近年来,国家粮食价格高位运行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中国因素又屡屡成为国际游资进行投资炒作的重要噱头。但在中国充裕的粮食生产能力及超高的粮食储备规模影响下,中国粮库成为稳定全球粮价之锚。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权威学者,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大公报表示:"有部分声音质疑中国过高的粮食储备及几乎完全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但却忽略了中国粮食战略对稳定全球粮价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中国的努力,国际粮食价格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2008年中国政府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将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李国祥说:"中国稻谷、小麦等主要口粮一直保持99%以上的自给率。由于中国主要粮食上基本可以做到供给平衡,中国对上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极低。并且,中国充足的粮食储备也可以确保在出现极端情况下仍可以依靠国内市场解决本国市场需求。"
他特别表示,在最近两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尽管俄罗斯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可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但仍时而出现禁止粮食出口的情况。如果中国不能做到主要粮食自给自足的话,那么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贸易活动势必将引起包括大米、小麦等主要商品价格的剧烈动荡。即使中国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购买到上述商品,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将是巨大的冲击。正是由于中国因素的存在,才使得国际粮食市场能够保持基本稳定。
李国祥强调,随着中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站稳5亿吨以上,中国的粮食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仍然比较脆弱。首先,我们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其次,中国作为严重缺水国家,我们的水利设施仍比较薄弱。正因为此,中国近年来大大加强了水利工程的投资。(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