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外企研发销售“中国特供” 进口鲜奶抢滩本地市场

   日期:2013-01-04     来源:青岛日报    浏览:167    
   今年1月1日起,780种进口商品关税将降低。3种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关税下降达75%,但由于仅涉及特殊配方奶粉,从市场反应来看,进口奶粉的整体价格均没有松动。进口纯牛奶在近几年也是涨声不断,外国食品企业掘金我国内地市场,除了食品安全的卖点之外,已经开始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特供食品,和国内企业抢夺市场。外国食品企业正在运用着国内消费者对“原产地进口”的消费偏好不断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

  进口鲜奶抢滩本地市场

  通常来讲,进口牛奶通过超高温灭菌,作为常温奶盒装销售,是超市中较为常见的商品。但记者走访部分出售进口食品较多的超市发现,已经有国外的巴氏奶进入市场,且价位较高,例如某韩国品牌的1升装巴氏奶达到31.8元。

  作为韩国某品牌鲜奶在国内的总代理,青岛三湖食品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青岛是韩国鲜奶进入中国的第一站,牛奶保质期为16天,生产出之后只需两天就可运抵岛城,之后再发往上海、北京等城市,目前在青岛和长三角区域销量最好。记者在超市走访发现,登陆青岛的鲜奶已有数种,全部为韩国品牌。

  记者了解到,本地奶企也在近年来推出强调“当天鲜奶”“仅销售24小时”的产品,价格仅为进口鲜奶的二分之一,但也已经是企业最高端的鲜奶产品,而韩国品牌的价格则要高出一大截。

  一家本地奶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巴氏消毒法能很好地保持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在国外,选购本地出产的巴氏鲜奶是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而韩国的巴氏奶进入国内,则在高端市场为出产巴氏奶的本地奶企带来很大压力。

  不只是牛奶开始走“新鲜路线”,记者在这家超市的生鲜柜台看到,进口的肉类和鱼类也已经占据了冷柜中的“半壁江山”,从生产时间来看均较为新鲜。

  国外奶企发售“中国特供”

  记者注意到,用塑料瓶盛装的韩国品牌牛奶并非像盒装常温牛奶那样贴上了中文标签,而是直接在瓶子上印刷中文,并用中文写明“原装进口”。这意味着这款牛奶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并和国内企业有合作关系,通过检验检疫方面也拥有优势。

  此前也有澳洲品牌鲜奶进入国内的意向,不过均因保质期短,并需要2到3周的检验检疫,不能如期送至超市货架,最终没有实现。与此相似,超市中的进口高温灭菌奶占据了大部分的进口纯牛奶货架。

  某德国牛奶品牌为中国市场提供了全脂、半脱脂、全脱脂三款“中国特供”高温灭菌奶,德国风情街一家进口商品销售商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尽管包装上全是英文并在外部贴了中文标签,但这款牛奶实际上在德国没有销售。欧美等地市场以巴氏奶为主,由于近年来中国进口商加大了进口力度,让不少德国奶企都开始生产特供中国的高温灭菌奶,这种状况在澳洲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奶企中尤为突出。

  而“特供”则带来降价,超市中某款澳洲品牌牛奶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款1L装常温奶已经从去年的19.8元降到现在的16.8元,基本和国产牛奶在同一价位。

  多渠道销售难保食品安全

  “意大利面比去年这个时候涨了三分之一,还有几款经常吃的奶酪也有涨价的现象,奶粉不用说了,今年一直在涨。”经常光顾进口食品专柜的李小姐告诉记者,进口食品自今年以来的提价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奶制品,其中又以婴儿配方奶粉最为突出,进口盒装奶倒是不断降价。“真希望奶粉市场也能像盒装奶一样,哪怕是在外国原产地生产专供中国的也好。”

  相比于商超内的进口食品价格的居高不下,聚集了中小进口商的网络平台或许可以为看似远离价格战的进口食品提供打开缺口。天猫、一号店和京东商城,作为国内网络食品零售的巨头,均在岁末年初对于进口零食和饮料作出打折活动。

  不过,在食品领域,同一平台销售的产品并非通过统一途径,京东、当当、天猫等都是通过小供货商加盟的形式销售进口食品。另外,许多住宅区附近开起不少销售进口食品的小店,这些小店的进货途径更是五花八门。

  此前就有消费者表示,曾在网络上和社区内小店买到完全没有中文标签的产品,这意味着这部分产品很有可能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水货”。此外,进口产品上还应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即“中国检验检疫”的英文缩写,证明是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

  进口食品未必都健康

  “现在很多国产薯片已经将‘不含氢化油’放在特别醒目的地方标出,但是购买了进口的薯片发现,大部分都有‘氢化椰子油’存在,价格却比国内贵了一倍还多。”时常购买进口零食的孙小姐告诉记者,她前一段时间买了一款美国生产的薯片,却发现其反式脂肪含量远高于相同品牌在国内生产的商品,这让她大惑不解。

  食品领域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食品“安全”和“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美国人嗜甜的程度要比国人高很多,许多进口零食的脂肪和糖的含量要远高国内销售的类似产品;东南亚一些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远低于中国,尤其是在添加剂的使用含量上,各个国家都不相同,有些进口食品拿到国内实际上是添加剂“超标”产品。

  “事实上,国外生产的食品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吃个口味,如果真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还是本地产品更能符合健康标准,而且厂商在国内也方便就食品安全进行追溯。”供职于某食品公司的刘先生说,“只是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很多消费者都有了思维定势,觉得国外产品一定健康,才会让进口食品销售得这么热。”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