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收奶价格被大企业“绑架” 奶农无奈成“奶牛”

   日期:2011-12-1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35    

  为了让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达标,奶农必须选取优质饲料喂养奶牛。然而,低廉的收奶价格却与饲养成本无法匹配。生乳新标放开了菌落数的“口子”,但并没能解决收奶价格被大企业“绑架”的局面

  法治周末记者 肖 莎

  “生乳标准自去年颁布之后,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却增加了我们的相对成本。”12月10日,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一家养殖场经理李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这天,持续阴霾的北京好容易迎来晴天。李歌在和记者讲述这番话时正值午后,他精心喂养的300多头荷斯坦奶牛正在专门散步的场地上悠闲地晒太阳,与它们相比,李歌的生活则显得忧虑重重,忧虑的来源之一即为生乳标准的调整。

  2010年6月,卫生部出台的《生乳标准》正式实施,与卫生部2003年发布的《鲜乳卫生标准》相比,新标准中的两处改动颇受争议:一是菌落总数(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克或每毫升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由原来的不高于50万个/g(mL),调整为不高于200万个/g(mL);另一个是蛋白质含量,由原来的不低于2.95g/100g,调整为不低于2.8g/100g。

  据业内人士介绍,对于生乳标准,业界专家的态度明显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表示反对,认为此标准的调整意味着中国乳业标准的降低,为世界最差,且标准调整将会影响乳品质量;另一方表示赞同,认为这和我国当前奶牛养殖的现状有关,若不调整标准,将有多数奶农的生鲜乳不达标,考虑到多数小规模奶农的利益而作此标准调整。

  12月13日,卫生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邓海华说:“标准之争还是要靠科学说话,而不是靠主观判断。”

  无论如何,新标准已经执行一年半,新标准的实施会否对乳品质量产生影响,且对小规模奶农以及规模养殖场来说是否真的有益?《法治周末》记者走访了延庆县、通州区等多家奶牛养殖厂和一些小规模奶农,并对乳品企业、乳制品行业的相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规模奶农利益“相对受损”

  李歌的养殖场产出的牛奶有两方面销售途径:一部分直送北京三元;另一部分直接经巴氏消毒后送到客户家中。

  李歌从事奶牛养殖10余年,对养殖颇有心得。对于生乳新标准中倍受关注的菌落总数和蛋白质指标,李歌告诉记者,蛋白质含量主要取决于饲喂环节,即给奶牛吃了什么;而菌落总数主要取决于喂养环境,即环境是否卫生。

  “奶牛吃得好,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才会高。奶牛的饲料包括粗饲料(比如玉米秸秆)以及青储玉米、精料、苜蓿等。”李歌说。

  至于喂养环境,记者采访时,李歌并未邀请记者进入养殖场内。

  “入冬后是奶牛口蹄疫高发期,而养殖场已进入防疫期,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李歌解释说。

  采访时记者发现,养殖场的地面上全是白色粉末,李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为了消毒地上一般要撒上火碱,而对奶牛场进行消毒则是平日里的必备功课,就连大门口地面的一汪4米×4米的浅水滩,也是为了运奶车进入养殖场时给车轮消毒的。

  挤奶环节是生鲜乳易受污染的环节,为了保证不受污染,李歌采用的是管道灌装技术,在机械将牛奶挤入冷藏罐后,冷藏罐会将牛奶温度迅速降至4摄氏度,由于这个温度下细菌繁殖会进入休眠期,然后再将冷藏罐放入运奶车运往加工厂。

  “我们每年都会请第三方对养殖场生产的生鲜乳进行DSI检测,历年来我们养殖场生产的生鲜乳蛋白质含量平均都在3.2g/100g,菌落总数能控制在10万个/g以下。”李歌说。

  但这样的生鲜乳质量控制手段并未给李歌带来相应的收益。相反,他认为2010年生乳标准改变后,他的产品优势又显得不那么明显了,李歌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现在给三元送奶几乎是赔本的,因为生鲜乳的收购价格近年来稳定在3.2元至3.3元/公斤之间,但奶牛的饲料价格却一直在上涨,我们为了保证生鲜乳的质量,每天给奶牛喂的饲料成分并未改变,现在每头牛每日吃的饲料的重量和其产奶的重量是差不多的,在饲料价格低于生鲜乳收购价时,我们尚能获利,但饲料成本上升后,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小奶农不指望卖奶赚钱

  在卫生部出台生乳新标准之后,有地方奶业协会的人表示,如果不调整标准,很多奶农的奶就要被倒掉,企业就会无奶可收。

  对此,蒙牛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蒙牛的收奶工作一直比较顺利,同时扶持供方提高生鲜乳质量,而其生鲜乳渠道主要为牧场奶和现代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奶源,这两者的比例达到77%以上。该负责人说,生鲜乳新标准的出台对蒙牛也并无影响,因为蒙牛已累计在奶源建设方面投入30个亿,未来预计再投入33个亿。

  据记者了解,大的乳企包括三元、伊利等也都在加大奶源的建设,其中三元的自有奶源比例已过50%。

  一位曾在地方农业局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规模化养殖如果能达到30%至40%,这样的比例在牧区已经算高的。牧区之外区域的奶牛养殖则多以散户为主。

  生乳新标准是否可以保障更多小规模奶农利益?该业内人士说:“其实按照奶牛养殖技术标准进行奶牛养殖,原有的生鲜乳标准是可以达到的。但由于养殖成本一直在上升,而生鲜乳收购价格一直上不去,很多散户就不愿意再往养殖奶牛上砸钱,有些人是按养黄牛的方式养奶牛,随便放养在屋前屋后,只给奶牛吃秸秆,且不注意卫生,自然会导致生鲜乳的蛋白质含量降下来,菌落总数含量升上去,降低标准对一些奶农的确有利。”

  12月11日,在位于通州区东北方向约30公里处的宋庄镇小杨各村,《法治周末》记者找到了几家奶牛养殖散户。

  在一位养有十几头奶牛的杨姓奶农家附近,浓浓的牛粪味道扑面而来。这位奶农告诉记者,标准调整之后,他并未明显感觉到受益。一方面,饲养奶牛的成本在增加,如果喂精料,奶牛每天吃掉的精料价值和产奶的价钱相当,而一般情况下家里半数奶牛都是不产奶的,光靠卖牛奶很难盈利,就指望奶牛下个牛仔卖了赚钱。

  宋庄镇兽医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几年养奶牛的确不太赚钱,整个宋庄镇养奶牛的现在也就剩下11家。

  “此外,即使标准降低了,但好奶的价格还是会高一些,而且企业有些时候会压低牛奶的标准,也就是说,我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可能在3.0g/100g,但企业却说只有2.8g/100g,所以即使国家降低了标准,我们也不敢随便糊弄。”上述奶农说,在他看来,能够因生乳标准改变而受益的大概是那些饲养奶牛条件特别不好的奶农,因为菌落总数调整为不低于200万个/g后,就意味着牛奶周围到处飞着苍蝇的奶也可以被收购了。

  缺少衡量质量高低的标准

  生乳新标准似乎陷入了来自各方的围攻:北京的小奶农尚未明显受益于生乳新标准,规模化养殖场对生乳新标准的实施也并不乐意,连乳企都说标准改变对其无影响,而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标准调整后的担忧也在持续。

  乳品安全标准专家组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此前在公开回复消费者对生鲜乳标准的质疑时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对于放到百姓餐桌上的产品,新标准只高不低。”

  温文驰管理着一家从事奶牛乳房炎专业治理的公司,并曾多次参与乳业标准制定的会议。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新标准中蛋白质指标的变化对消费者影响并不是太大,因为乳制品标准中规定的蛋白质含量未变,而菌落总数指标改变的影响则较大。

  “菌落总数高,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奶牛不健康,再一个是在挤奶过程中生鲜乳受到了二次污染。”温文驰说,无论是哪种情况,菌落总数达200万个/g就意味着生鲜乳中可能有一些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这些不确定因素按照当前的检测标准或许无法检测,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应调低菌落总数的标准。

  温文驰告诉记者,菌落总数直接影响的是巴氏奶(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鲜奶,保质期较短)的保质期,一般情况下巴氏奶的保质期在一周左右,若菌落总数增加,很可能鲜奶实际的保质期会低于巴氏奶包装上印制的保质期,喝了也可能对人体不利。

  一位曾多次参加乳业标准制定会议的业内人士说:“我有时候都怀疑是不是数据录入错误,或许标准原本是想制定成20万个/g的。”

  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温文驰还提到了“体细胞”这个生鲜乳检测标准。

  温文驰告诉记者,体细胞检测项目是国际通行的、世界各国公认的生鲜奶质量安全指标中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奶牛的体细胞相当于人类的白细胞,体细胞数量高,说明奶牛的身体出现了病症,而生鲜乳的质量和安全就要受影响。

  李歌说,三元公司在收奶时会检测生鲜乳的体细胞数量,并制定了奖罚标准,若体细胞数量高于一定标准,则会对养殖场进行惩罚,反之会予以奖励。

  蒙牛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今年起蒙牛也引入了体细胞检测项目。

  温文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国外,对生鲜乳中菌落总数和蛋白质含量的控制已经达到成熟水平,而真正能证明牛奶安全和品质高的指标是体细胞数,但在我国,体细胞数并不是法定的生鲜乳检测标准。

  温文驰和一些专家在乳业标准制定时曾多次提议,将体细胞含量列为生鲜乳检测标准,但另外一些专家给出的反对理由与调整菌落总数和蛋白质含量的理由雷同:若把体细胞含量列为检测标准,那么很多奶农的生鲜乳将不达标。

  在温文驰看来,这种理由并不成立,且会造成恶性循环。

  “我们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奶牛养殖现状,但改变现状的方法不是降低标准或根本不设立标准,而是应该告诉奶农标准是什么,并帮助他们达到标准。哪怕是先设立一个相对低的体细胞标准,这样也比没有强。还可根据事实设置过渡期,告诉奶农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把体细胞数量控制在什么水平,而非一味地放弃体细胞检测,让他们没有进步的动力。”温文驰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