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增俊
当前农产品市场有两大矛盾现象:一方面部分农产品价格屡创新高,市民买贵,另一方面每年丰收季土豆、白菜、萝卜等蔬菜大量滞销,农民卖难。农产品的暴涨暴跌导致"买贵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指向了农产品经销商,农产品市场出现的矛盾的确暴露了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完善,但笔者认为,表象背后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的四大矛盾更值得深思,如何破解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是解决流通难题的根本。
第一,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与地方"三农"工作的边缘化的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现行的地方领导干部晋升的主要指标是经济绩效指标,并不是看涉农工作业绩和成效,而且由于涉农工作很难在短期见效,政绩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三农"工作逐渐被边缘化,政府涉农部门是弱势部门,地方涉农行业是弱势行业,"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变了味。
第二,促进农民增收与保持农产品市场低价的矛盾。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低价状态,再加上物价上涨时城镇低收入人群补贴制度尚不完善,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即使是恢复性上涨或季节性的波动,总会引起敏感的反应,这时政府出台的政策或措施往往倾向于要求农产品流通企业,而农产品流通企业或个体经销商为实现成本利润的合理补偿,必然要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在此形势下,务农农民是很难实现增收的。
第三,离地农民的身份与待遇不符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进入到城镇从事非农业活动。其中一些农民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批发商或农贸市场中的经销商,他们除了没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外,所有的身份特征和社会待遇都是农民。但是,目前经商的农民却没有像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一样享受到优惠政策待遇,其收入不但没有划归到农民增收中,反而以商人身份在菜价上涨时承担着"流通暴利"的社会舆论压力。事实上,鲜活农产品流通业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是所有行业中相对利润率最低的行业,而且生鲜农产品鲜活易腐、附加值低、消耗大,再加上价格波动大,随时有可能血本无归,农产品经销商和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一样承担着巨大风险。
第四,惠农政策支持重点在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已成为先导性力量的矛盾。农产品生产出来很重要,能不能卖出去、能否卖个好价钱更重要,面向农业的商贸服务业在供应链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流通环节已成为生产的先导性力量。然而,由于受自然经济中"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影响,相对于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投入,国家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投入还很低,相关农产品流通政策措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层面。
总之,笔者认为,当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鲜活农产品屡屡卖难等不规范不正常的市场流通表象都与隐藏的这些深层次矛盾相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需要从正确认识这几个矛盾入手,对农产品流通、对离地的农民经销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针对四大矛盾,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把"三农"工作的业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无从谈起。因此,应把"三农"工作的业绩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引起地方领导对"三农"工作的足够重视,形成开展"三农"工作的动力,这是解决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
二是理性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从生产方面看,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从流通方面看,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是 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生鲜蔬菜而言,目前城市蔬菜自给率非常低,国内多个大城市的蔬菜自给率均不超过30%,同时随着远距离跨区域运输比重增加,农产品采购、存储、销售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也随之大幅度上升。因此,农产品价格将呈上涨趋势,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流通积极性。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城乡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的情况,政府应改进价格调控政策,厘清炒作上涨和趋势性上涨等不同情况,分类调控。同时完善各项物流运输制度,降低流通中的不合理费用,完善食品涨价与贫困户补贴挂钩政策。
三是重视离地农民的待遇问题。农产品经销商作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不应被排除在农民之外,其增收也是农民增收。建议对从事农产品流通、活跃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中的经销商群体实行与其农民身份相匹配的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勤劳致富。
四是涉农优惠政策需要兼顾农产品流通环节。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承担着农产品价格调控、保障农产品供应等公益性服务职能,也是对接产地和销地,带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畅通农产品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散中心。建议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水电费计价标准,参照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标准计价。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营业场所,包括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管理设施免征房产税和土地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半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
(本文作者系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