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牛奶品牌“光明乳业”近日再次曝出质量问题,部分瓶装牛奶出现“异味”,上海质监部门已进厂调查,做善后工作。这是继今年6月28日光明乳业出现碱水渗入部分牛奶后,短期内再次出现质量问题。光明乳业已于当天下午在其官方网页上向消费者致歉。
光明表示愿意进行退货退款
据悉,当天上午部分市民发现220毫升小口玻璃瓶装牛奶出现“变苦”、“发酸”现象。
上海市质监局当天下午表示,在上午收到投诉后即进厂展开调查,责成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善后工作,并提醒市民,“在食用生产批号为20120907的220ml光明小口玻璃瓶装牛奶时,若发现牛奶有异味等异常现象,请停止食用。”
光明乳业当天下午在其网站发布的声明称,目前初步分析产品发生酸败的原因是:“该批次产品从工厂下线后集中存放于大冷库,为满足今早的送奶上门服务,在配送前进行移库的过程中,因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
光明方面表示,目前共接到该产品投诉952人次,并称“我们对消费者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们已经第一时间派专业人员上门进行处理,会根据消费者的意愿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
食品安全责任任重道远
即便经历了媒体一次又一次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依旧层出不穷。从以往的瘦肉精、苏丹红、染色馒头,到近日街头巷尾热议的新型地沟油和旧皮鞋果冻,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忧心忡忡。“还能吃什么”的问题,已然郁结在每个人的心头,成为一块驱不散也挥不去的沉重阴影。“进入2012年,公众、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深度关切有增无减,以诗句‘我只信任虫子’为代表的对整个食品行业‘集体不信任’的不安情绪累积及其蔓延再创新高。”长安责任保险公司总裁刘智认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正在面临空前压力和严峻挑战。
刘智说,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的百年实践来看,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食品安全领域的改革深入取决于三大前提:一是外部促进,包括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变化,如开放倒逼改革;二是内部压力,安全事件频出,风控遭遇瓶颈,监管疲于应付,危机成了变革的前提; 三是公众共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容忍度越低,推动改革的动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