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黑木耳食疗,神奇的活血化瘀方

   日期:2013-05-2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321    

  黑木耳食疗,神奇的活血化瘀方

  口述:方回春堂馆长 汪立源 整理:单友良

  原来那张方子,效果是好的,用起来都说麻烦

  2012年年初,一次聚会,朋友说刚刚做了体检,量出来血压有点高:“今年怎么突然就血压有点高了?”

  我说血压不可能“突然”就高的吧?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先慢慢有了脂肪肝,再血脂高,有个不大不小的肚腩,然后“突然”发现血压高了。刚发现血压高的时候,采取一些办法,可以延缓高血压疾病的形成。我说正好,我这里有张方子,是准对临界高血压的。

  方子是一位友人提供给我们方回春堂的,主要是3味食材:黑木耳、生姜、大枣,吃上一个月,血压就会改善,如果坚持吃,一些冠心病的症状也能缓解。

  怎么个吃法?

  找上等的、段木栽培的黑木耳,入水回鲜,清洗,剪去根盘上的泥沙,煮到烂熟,再用榨汁机将黑木耳打成浆糊,因为黑木耳不容易吸收,打成浆糊吸收快;然后放一定量的生姜。

  黑木耳是偏凉的,妇女吃多的话,月经都会延后,所以需要一味温性的食材来配伍,生姜多放了口感不好,放少了起不到平衡作用,这个有一定的讲究;其次是红枣,红枣是补血行血的,能改善口感,红枣也要打成浆糊一起放进去。每天一大杯,连吃一个月。

  这张黑木耳食疗方其实就是活血化瘀方,西医讲起来就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它对临界高血压有效,对冠心病有效,说明这个黑木耳食疗方还能软化血管。

  朋友回家吃了一个礼拜,打电话给我说,汪馆,奇怪了,血压真的下去了。

  但是两个月以后,他来回春堂找我开药。我说怎么回事?他说,啊呀,那个方子太麻烦了,黑木耳煮熟打成浆糊,溅得整个厨房里面到处都是,洗啊弄啊,麻烦死了。大概吃太猛了,配伍不当,胃口倒掉了,便溏。

  我就把朋友带到陈医生那里,说有这么一个事情,旁边一个病人拖住我:“啊呀,你告诉我这个什么方子,我不怕麻烦的。”我说告诉你可以,你要给我反馈的。那么这个病人过了大概七八天以后,反馈回来,说,啊呀,汪馆长你这个方子确实好,血压说下去就下去了。但是呢,太麻烦,这个黑木耳煮熟了以后打浆,它这个有泡沫的,打出来很大一锅,不方便的,实在不方便,而且吃多了,饭吃不下。

  我说你们生姜多放一点啊,对方回答生姜口感不好。

  方子效果是好的,我们馆里的员工、员工的父母,吃了这张方子都很舒服,前前后后数十人吃过,但都嫌麻烦。那我们就想,能不能回春堂来把它做成方便食品。

  有着浓浓姜香的

  活血化瘀方

  原来这个方子,针对的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按我的理解,黑木耳是君药,生姜是臣药,红枣是佐药。我们与几位名老中医合计,觉得应该提升生姜在方子中的分量,上升到君药的位置,再让方子扎实一些,把紫薯与枸杞子配伍进去。

  一张方子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君药,黑木耳、生姜的质量、分量是关键。

  黑木耳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南方的北方的,东边的西边的,山上种的,贷料种的。我们用原料一直用好的原料,这个是我们的特色。我们到处找,比较,最后确实是湖北神农架地区房县产的黑木耳比较好,东北的段木黑木耳也很好。房县是我国着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出产的黑木耳耳大、肉厚、色深、质优、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房县黑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们最后就选了这两个地方的黑木耳。

  你要开水一冲就能吃,首先黑木耳必须是熟的,你不能直接把黑木耳干打成粉,对吧?那第一步是让黑木耳回鲜,然后要清理掉黑木耳根盘上的泥沙,用蒸箱把黑木耳蒸熟透,再进行烘干,烘干后呢,打成超细粉。

  这个过程很费人工啊,清理下来的根盘,损耗也是蛮大的。让我们高兴的是,经过超细粉碎后出来的黑木耳粉,体积完全变了:回鲜的时候一大海碗,超细粉碎后,只有那么一小勺了。

  第二味就是生姜。

  黑木耳是没有农残问题的,生姜就有。为了找这个安全的生姜,我们磨破了鞋。

  有一个故事你听说过吗?说从前有一个老道长,鹤发童颜,活到100岁了人看上去就跟70岁似的。他的养生之道很简单,每天嘴里含一片生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经常吃姜有益健康,民间都知道。

  原理是什么?活血化瘀啊。西医说起来,生姜含有生姜素,对心脏、血管均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生姜里面还含有一种和水杨酸相似的化学物质,可防止血液凝固,对调节血脂、血压、防止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效果。


 «   1   2   »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