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食品人看食品事-2011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下)

   日期:2012-02-2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933    

    相关内容:

   
食品人看食品事-2011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上)

  【编者按】自2005年开始,由食品伙伴网主办的《食品人看食品事-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评选活动,在食品论坛网友及行业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已成功举办7届。活动的主旨依然秉承"汇聚行业热点,觉察行业动向",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关注,鞭策行业不断前行。

  2011年已悄然远去,在过去的一年中,食品行业和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食品伙伴网主办的“2011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评选活动,在食品行业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成功进行。

  本次活动首先由食品论坛的热心网友提出候选词汇,经过整理初步筛选出25个候选词汇,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共有1070位经过审核认证的食品论坛注册网友参与投票(见<http://bbs.foodmate.net/thread-499896-1-1.html),评选出了食品行业人员眼中的2011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

  食品论坛的网友主要是食品技术人员,网友们的投票反映了技术人员对行业大事的关注焦点。我们对这十大热门词汇所涉及的事件和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并邀请网友从食品技术人员的视角对其加以点评,以此对2011年食品行业的发展作一个概括和总结。

  本次评选出的热门词汇,地沟油票数最高(备注:2010年也是地沟油得票最高),另外塑化剂、瘦肉精、染色馒头、黄曲霉毒素等几个有关食品行业的词汇也排名靠前。

  2011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按得票数由多到少依次如下: 

排序

热门词汇

关注度

1

地沟油

82.12%

2

塑化剂

80.06%

3

瘦肉精

65.26%

4

染色馒头

51.87%

5

黄曲霉毒素

47.00%

6

乳业新国标

42.51%

7

金黄色葡萄球菌

39.04%

8

抢盐风波

33.80%

9

味千拉面

32.12%

10

爆炸西瓜

27.06%


  6、乳业新国标(454票,关注度42.51%)

  事件回顾:

  2011年4月,卫生部发布《灭菌乳》等66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在6月15日召开的“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暨海峡两岸奶业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

  此后,乳业新标准是否倒退、与国际标准是否差距甚远等话题成为舆论热点。

  知识链接:

  相关内容请见:

    卫生部发布《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我国以及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生乳相关规定的对比分析

  网友点评:

  中国奶业市场似乎一直在风波中蹒跚而行,话题频出,以至于当奶业标准再度被炮轰,不由得让人担心,一直"体弱多病"的乳业市场,是否会在争议中不断自我完善?

  根据有关报道看,乳业新国标的制定过程有些“曲折”,整个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应该是避免那些诟病的最佳途径。

  指责乳业新国标因被乳业龙头控制而降低的观点值得推敲,大型乳企才最有能力最有动力来提高标准,提高门槛,将小型企业驱逐出市场,进而形成更强大的垄断地位。乳品标准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有些人对国标的约束力神话了。国标是最低的要求,其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制定企业自己的高标准去弥补。

  7、金黄色葡萄球菌(417票,关注度39.04%)

  事件回顾:

  2011年10月20日,北京市工商局通报在北京流通领域食品抽检中发现的18个不合格样本,并一律停售。其中“思念”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1年11月初,广州市工商局公布2011年第三季度三类食品质量检验结果,其中三全等品牌的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同时,卫生部在2011年9月份在对《速冻面米制品》新国标征求意见稿中,金葡菌却从“不得检出”变为可“限量检出”。引发舆论对面米类速冻食品标准是否降低、新标准制定是否被企业绑架的讨论。

  知识链接:

  当时施行的国家标准《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GB 19295-2003)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规定为“不得检出”,即一旦在水饺中检出该菌存在,就判定为“超标”或不合格。而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征求意见稿中允许的"金葡菌"限量范围为:100~1000CFU/g。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当中,人和动物是主要携带者,它存在于50%或更多健康个体的鼻腔、咽喉、头发和表皮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热敏感,普通烹饪即可被杀灭。通常大于105菌落数/克时可产生致病性肠毒素,常规烹饪等处理方式不能破坏肠毒素,易引起食物中毒。在多个国家的冷冻食品、冷冻蔬菜等食品类别的标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指标均设定在一定的限量范围内,而非“不得检出”。

  网友点评:

  新《速冻面米制品》标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限量范围的变更更趋于理智。而这一理智的变更,却被广大消费者解读为“标准降低”或被某些企业绑架,这充分说明当前公众对食品常识的匮乏。在食品科普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抢盐风波(361票,关注度33.80%)

  事件回顾: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部临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并引发10米高海啸。12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对外宣布,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很快确认发生核泄漏。

  日本世纪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欧美部分地区公众开始购买碘盐防止核辐射,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公众盲目抢购碘盐的情况。我国公众抢盐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传说中的防辐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受传言影响担心海盐也遭受到污染。很快,全国多地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

  3月21日,抢购潮逐步退去,各地又纷纷涌现退盐一族,可谓“买也匆匆,退也匆匆”。专家表示,购盐是一种自愿行为,商家有权不予退货。

  知识链接:

  碘片(碘化钾)防辐射原理:在遭受辐射之前或之后不久,服用碘化钾片可使碘在甲状腺里饱和,减少甲状腺对放射性碘-131的吸收,从而快速排除体外,减轻受辐射风险。甲状腺里的碘(不管是稳定性碘还是放射性碘)只有达到饱和才能阻止对其他碘的吸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碘盐(以碘酸钾形式存在),碘的含量在20-50mg/kg,如此低的含量,即使大量服用也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

  网友点评:

  抢盐风波是一起十足的“闹剧”。再次印证我国普通消费者对食品常识的认知薄弱。这场闹剧发生之前,我们本可以针对日本核泄漏事件的发生,及早做一些常识普及,或多或少可以减缓公众的恐慌和谣言的盛行。

  9、味千拉面(343票,关注度32.12%)

  事件回顾:

  售价30多元一碗的味千拉面,号称“胶原蛋白占蛋白质的含量约15%,钙含量是肉类的10倍、牛奶的4倍”,而据媒体2011年7月份的报道,消费者喝到的面汤是用浓缩液兑制成的,一碗汤内的钙含量可能只有宣称的四十分之一。更有网友举报,味千拉面的面料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丙二醇和山梨糖醇,远远超出国家允许值。在中国27个省份86个城市开有508家店,每天卖出17万份拉面的味千拉面,因虚假宣传深陷“骨汤门”。

  据《中国经济时报》消息,两周内,味千股价跌幅超过40%,公司总市值已缩水76.3亿港元。

  知识链接:

  根据味千拉面官网资料,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快速休闲餐厅连锁经营商,日本“味千拉面”连锁店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总代理。2007年3月,味千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并以内地为主营业务基地的快速休闲连锁餐厅经营商。也有媒体消息称,味千拉面在日本并非知名品牌,截至2010年10月,味千在日本只有100多家店铺,并且主要集中在日本熊本县,在东京只有一家店铺。

  网友点评:

  虚假宣传,总有付出“代价”的时候。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应该客观看待餐饮企业另外一种管理模式,即集中生产分散销售,不能简单的打上“勾兑”、“造假”的标签而否定!

  10、爆炸西瓜(289票,关注度27.06%)

    事件回顾:

  2011年5月13日,据《扬子晚报》报道,江苏镇江出现"爆炸瓜",有人怀疑与使用"膨大剂"有关。

  据专家介绍,膨大剂名为氯吡苯脲,别名为KT30或者CPPU,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目前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很广泛,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无害。

  6月中旬,"西瓜爆炸"的原因已经查明,旱后强降雨是西瓜"爆炸"主因,部分瓜农使用膨大增甜剂不当又加剧了西瓜"爆炸"的发生。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许勇在5月底召开的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研讨会上指出,实际上西瓜"爆炸"的提法不科学,正确的提法是西瓜"裂瓜"或"裂果",是生产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7月5日,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对我国个别地方出现的"膨大剂西瓜炸裂事件"作出正式回应,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和残留量非常低,只要按照批准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知识链接:

  膨大剂,是一种可以促进植物细胞分裂的植物激素,俗称“大果灵”,也叫“膨大素”,化学名称1-(2-氯-4-吡啶)-3-苯基脲,中文通用名为氯吡脲,属苯脲类物质。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网友点评:

  “爆炸西瓜”引起强烈的关注,多少与公众对“植物激素”常识的缺乏和不信任有一定关系。从很多报道看,不少媒体和消费者将“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混为一谈,这对食品常识的传播有很大误导作用。我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风险评估缺失,也是造成这一事件的重要原因,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之后,亟需对各种可能对食品安全存在风险的因素都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公众对“爆炸西瓜”的猜疑,也体现出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种植过程的过多担忧。小农户为基础的农业布局,缺乏科学统一的指导,农药、化肥等农资使用不规范,加剧市场对食品安全源头监管的担忧。于是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起公众的轩然大波!

    (点评人:康桥夕阳、xilinxu、山东大葱、现实男孩、纵贯线等网友)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