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志伟 发自北京
昨日(3月20日),国家食药监局网站信息显示,食药监局修订了《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制定了《保健食品命名指南》,“祖传”“特效”“治疗”等词汇被禁止用于保健品命名。而在这之前,食药监局还发布了第一批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业内人士分析,这或是《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的先兆,《每日经济新闻》从业内人士获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预计将于今年5月份出台。
国家食药监局规定,保健食品命名禁止使用明示或暗示治疗作用、消费者不易理解、庸俗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人体组织器官等词语,以及人名、地名、汉语拼音、地方方言、字母及数字等。其中,祖传、御制、宫廷、强力、特效、第一、顶级、治疗、消炎、解毒、华佗、李时珍、纳米、基因、神丹等均在“禁语”之列。
安邦咨询集团医药行业研究员边晨光表示,保健成为不少人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对具体何为保健品并不是特别清楚,概念营销成为保健品行业重要的营销手段,像纳米、基因、李时珍等词便成为营销工具,消费者很难分辨真假,此次细化规定的出台,有望杜绝或者减少概念炒作误导消费者的情况,规范保健品的市场。
另外,他说,保健品市场监管一直比较乱,保健品市场规范的反应速度和力度一直都不够,此次将非法添加物质的名单公示也有利于加强对保健品监管,基层监管人员可以根据名单进行检查,有利于加强对保健食品的检查和监管。
中国保健品协会科技发展部部长董国用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部分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实际上是伤害到了整个行业,不少保健品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比较成熟和规范的企业,但是仍然受到整个行业混乱的不利影响,因此保健品行业内加强监管、严格监管的呼声也一再强烈。
他表示,保健品协会一直在积极参与《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调研,推动条例早日发布。
业内人士透露,在即将颁布的监管条例中,膳食类的保健食品或将实现备案制,严格监管的思路有望落到实处,违反规定的保健食品处罚力度将会大大加强。
据了解,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实行行政许可制,推行个案审批制,即以产品为单位进行审查批准,无论产品中的主要成分是否相同,都需要按照同样的审批流程进行,造成重复审批、重复检测。如以蜂胶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有292个,以鱼油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147个,以螺旋藻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150个等。这些保健食品中所使用原料都是国际上通用的原料,食用安全性、食用量、可声称的功能都早已明确,重复审批、重复检测造成国家资源浪费。
因此,在新的监管条例中,保健食品或将按照膳食补充类和免疫调节类进行分类,对于膳食补充类的产品,由于其原料几乎不存在安全性和功能性的争议,因此有望实现备案制。而对于免疫调节的产品,则需要经过实验论证其安全性后审批。
此外,保健食品处罚力度不够被认为是如今保健品乱局的重要原因,据介绍,目前保健食品处罚力度不大,不少处罚最多约10万元,甚至不少企业直接将此作为成本计算到产品中。“违规用重典”成了业内的呼声,出现违规后加大对企业处罚力度,甚至让其无钱再经营,企业法人也被纳入保健行业准入的黑名单曾一度被业内和行业协会力推,不过,此种处罚措施是否会出现,其处罚力度到底会增加多少,还有待条例最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