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季,大路菜价的全国性不景气让很多菜农心有余悸。在济南,卷心菜、春葱、芹菜甚至跌到了几分钱一斤无人要。而今年,由于天气等原因,蔬菜价格“涨声不断”,让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我国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连续两个10日环比正增长,其中,蔬菜品类增幅最大,平均环比增幅在3个百分点以上,仅大白菜增幅即达13%,豆角、芹菜、西红柿涨幅居前三位。
今年蔬菜价格将涨到什么时候?这是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我市蔬菜主产区——— 历城区唐王镇和章丘市大葱基地,对这两种蔬菜产地情况进行调查。
卷心菜产地:
今年“错时种植”分批上市订单农业最能保障农民受益
记者从著名白菜产地历城区唐王镇了解到,受去年菜价低迷和今年气温等影响,产量低造成的供求不平衡成为高菜价的直接原因。
因为去年菜价“大跳水”,唐王镇的菜农今年采取了“错时种植”的法子。不过记者调查到,蔬菜生产出来以后,基地与市场的不完全衔接,销售渠道的管理缺失,直接造成菜价的不稳定。不过,由于合作社转移散户风险,订单农业还是能保障农户受益。
菜农消极预期气温低导致产量骤减
“今年的菜农,是一朝被蛇咬怕了。”鸿顺瓜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振亭说,因为去年菜价较低,今年很多菜农在种植大路菜上很谨慎,菜农往往会根据去年的市场行情来决定今年的种植面积。“去年我种了70多亩卷心菜,今年缩减到20亩。”于振亭说,300亩的总种植面积,200亩用来种了土豆。“早春土豆价格比较稳当!”于振亭今年种菜一心求稳:“我从网上查到今年全国土豆种植面积比较小,估计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有着30年卷心菜种植传统的唐王镇司家村,卷心菜供往全国各地,今年的卷心菜种植面积也由去年的800亩减少到600亩。据该村一户菜农介绍,村里今年多了15个大棚种植草莓,因为大棚有补贴,而且价格卖得好,所以效益不错。但是村里大部分农户依旧保持着种植卷心菜的传统,据介绍,该村目前的菜农都普遍年纪较大,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菜农们还是坚持没有更换蔬菜品种。
“去年是寒冬,再加上阴历闰四月,‘春脖子’格外长。”于振亭分析,目前市面上的蔬菜多为冬暖大棚产出的,而今年春天地温也低,蔬菜生长受阻,今年蔬菜比往年要晚一个月成熟,所以产量低,菜价偏高。
由于菜价不稳定,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始把冬暖式大棚由蔬菜转型为种植水果,由于水果的种植对经济实力、种植设施、种植技术等要求较高,所以数量和价格都比较稳定。“例如早春西瓜,价格常年很稳定。但是只有有经济实力的合作社才好转型,因为果苗贵,而且一年一茬,梨等水果第一年还没有回报。”
“用人难”成蔬菜种植业发展瓶颈
除了产量低,种植成本的逐年上涨也是菜价居高的重要原因。于振亭的合作社里有20余个长期工,和500个工日的短期工,2010年,他一年的人工工资为22万多元,2011年,就涨到了26万元。“现在的人工大多为45岁以上的高龄劳动力,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于振亭介绍,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每人每天能挣到100-200元,所以都不愿意再在家种植蔬菜了。“用人难”,成了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瓶颈,于振亭说:“现在我们缺乏市场分析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能省至少3个工的人工成本。”
销售环节多助长菜价爬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的蔬菜种植技术和设施已较为完备,蔬菜的种植生产水平比较稳定,但是蔬菜生产出来以后,基地与市场的不衔接,销售渠道的管理缺失,直接造成菜价的不稳定。
据了解,每到卷心菜收获的时候,司家村村口会有来自各地的收菜商来收菜,由于菜农往往“管种不管销”,基本不会自己去市场销售,而是直接卖给那几家收菜商。“他们要什么价我们就只能卖什么价。”该村一位菜农说。“蔬菜从菜农处收购来的时候并不高,但是在中间商手里倒上几倒,到市民餐桌上,价格就翻了好几番。”一位农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蔬菜的销售市场范围涉及全国,市场行为自由度高,实施监管难度太大。
合作社转移散户风险订单农业保障受益
在于振亭负责的合作社里,订单农业占了2/3的面积,其中今年的白菜全部签了订单,直接供给市区的一家大型超市和当地的一家泡菜企业。据了解,通过签订种植合同的方式,收购方给出菜农一个基本保护价,能够保证菜农不赔钱,随着市场价格的升高,收购价格还可以适当上调。“这么大的种植面积,不可能只靠自己找销路,合作社必须走基地+龙头企业的模式才能保证长期运转下去。”于振亭说。
相对于今年蔬菜产量的紧缺,去年蔬菜集中大量上市,各种菜品都普遍便宜,由于蔬菜的可替代性强,其他品种的蔬菜冲击了大叶菜的价格。对于今年的卷心菜价格,于振亭信心满满:“20天后卷心菜普遍上市的时候,我估计菜价也不会低于1块五一斤。”
宏远翔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连成与司家村的散户想法不同,380亩的种植面积中,冬暖式大棚占了80%,种植品种繁多,目前有西葫芦、西红柿、黄瓜、茄子、桃子、葡萄等。王连成认为:“设施农业虽然投入大,但是其实总的来说受损失少,因为不是大路菜,可以保证销售价格。”由于蔬果安全绿色无污染,50%-60%的蔬果都被以采摘的形式销售掉了,而且售价不俗。
菜价忽高忽低菜农怎样吃到“定心丸”
历城区农业局一位技术人员谈到,蔬菜产地相关部门应该注意每年通过网站及时发布蔬菜种植和销售信息,与收菜客商积极联系,帮助菜农畅通销售渠道。
因为去年菜价“大跳水”,唐王镇的菜农今年采取了“错时种植”的法子。按照往年,多为12月底开始育苗,但是今年,在农业部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全镇南北两个蔬菜基地相差20天开始种植和销售,避免同类蔬菜大面积一起上市。
该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在济南市周边地区,基本还没有设施农业早春茄子的种植,现在市场上的茄子都基本运自于外地。而这种茄子的种植方法与卷心菜相似,适合发动群众进行品种转型。
但是,虽然蔬菜的错时和转型种植成为保障菜农收入的有效措施。但是,农业部门也提到,由于多年来的种植习惯使然,很多菜农怕担风险,固有的传统种植模式不可能一下子转变。
在实际操作层面,有着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于振亭还总结出了个小窍门:“买种子的时候就要先了解种子的价格,今年菜种子便宜,土豆才7-8毛一斤,说明今年买的人少,种的人就少,所以收获的时候土豆价格我估计不会太低。” (本报记者 周历)
大葱产地:
从地头到餐桌经历5个环节6月前后价格可能逐步回落
近期,我国大葱价格忽然暴涨,“10块钱买两根大葱”的消息不胫而走。涨价后大葱的风头甚至盖过肉禽和鸡蛋,一度成为餐桌上的“主菜”。网络新名词“葱得猛”、“向钱葱”也一夜风靡。虽然随着天气转暖,有些地区的葱价有所回落,但依然维持在高位。一向只是调味作料的大葱为何卖得比鸡蛋还贵?葱农们的收益又如何呢?前不久,记者赶到大葱主产区章丘进行了实地调查。
越冬葱预计10天后大量上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大葱,五块一两。”这是网友“海边泥牛”最近发布的微博。就在消费者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发对大葱价格的不满时,记者来到大葱种植地章丘一探究竟。
一踏入枣园镇田间地头,记者看到两个大棚里半月前刚种下去的大葱种子才刚刚长出三四公分的小芽,而大面积的葱是露天在外种植着的,只不过外表看起来没有市场上那么“诱人”——— 干黄的葱叶一碰就掉,地上部分也不过30公分,整棵葱耷拉着“脑袋”,看似毫无水分。章丘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胡延萍告诉记者,整个章丘市的大葱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0万亩左右,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因为曾一度出现一斤几毛钱的现象而减产。“现在地里面的大葱都是去年因天气等各方面原因葱农们没有销完、滞留在地里的。像这样的葱在章丘大约还有2万亩。”她说。
据介绍,众所周知的“章丘大葱”大量上市是在每年的10月、11月左右,只有一小部分会因各种原因在第二年春季来临上市销售。“越冬葱经过一个冬天的水分流失,亩产大概只有3000斤,而正常亩产一般在8000斤左右,但随着气温回升,越冬葱可再次生长,产量也会随之上升。”胡延萍说,“今年天气比往年同期冷很多,上市时间也会拖后10天左右。”
固定消费群不怕“空档期”
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的震动。谈及此,胡延萍却表示毫不担心:“章丘大葱多年来已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况且章丘大葱的上市时间并不在春季。”
据了解,章丘大葱根据葱的质量区别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分别流向不同的市场。“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等地是我们的高端市场,大概占总量的20%;河北、河南等地是中端市场,占60%;四川、重庆等地主要是较细的小葱,一般用作火锅底料,这部分也占20%。”胡艳萍说:“由于我们章丘大葱以形成品牌,一般的低价冲击对我们的影响不大。”
章丘自然不乏大葱合作社,但记者了解到,多数合作社都是走高端市场,且11月份就已销售一空。对于去年出现几毛钱一斤的现象,胡艳萍说每年的2—4月都是一个“空档期”,去年价格低,临沂、安丘等地的大葱种植户减少了种植面积,加之今年天气原因,产量减少,价格自然会有所上升,但相信会是短暂的,将逐步稳中有降。
枣园镇种葱20余年的何金生告诉记者,葱农一般都是找“经纪人”来直接按亩收购,自己还有2亩多的大葱留在地中,“现在收购价算是不错的,一亩1000多元。我也不愁销路,我要想卖自然有‘经纪人’找到我,但我想赌一把,等天气回暖,大葱再长长,增加点水分,等五一前后刨出来卖掉。”据何金生预测,今年五一前的收购价格每斤不会低于1.5元,“现在就等着气温回升了!”
从地头到餐桌经历5个环节
据了解,今年越冬大葱的亩产与往年相比大都下降了3到5成,尽管在地头上每斤一块多钱的收购价已经是近两年少见的好行情,但这却并没有增加葱农的收益。产量的大幅下降使主产区大葱的价格一路攀升,然而每斤一块钱的收购价和消费者在市场上所看到的5、6块钱的零售价却相差悬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记者带着疑问跟随大葱“一路走来”。
在章丘市万新大葱批发市场,记者看到一片忙碌的景象,本地的经纪人正忙着把从农民地里收来的葱卖给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也在这里等待配货。胡延萍告诉记者,大葱从地里卖给“大葱经纪人”的价格是每斤1.5元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出地价”,这个价格对葱农来讲并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经纪人把大葱运到市场上,价格就涨了4到5毛钱,再由大的经销商分类整理,进行去皮加工。在这之后,来自各地的批发商将葱拉到各个城市的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分销,加上运费和各项成本,一斤又是加价5毛到一块钱不等。而最终到了消费者买菜的农贸市场和超市,大葱的价格就涨到了5、6块钱每斤,大葱从地头进入老百姓餐桌,至少要经历“葱农———大葱经纪人——— 大经销商——— 大批发商——— 零售商”等4、5个环节,这样一路层层加价下来,大葱的价格至少涨了5倍。
6月前后大葱价格有望逐步回落
在地头上还每斤一块钱的大葱,到了消费者手中就翻了好几倍,一方面消费者直呼买不起,而农民也并没有获益。近两年农产品的暴涨暴跌可谓是频频出现,如何破解农产品价格周期的怪圈,来保障农民的收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权威部门预测,随着北方地区进入新葱育苗期,预计今年6月前后,大葱价格将逐步回落。专家认为,针对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政府“有形之手”要从生产到流通环节加强监管和调控,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把产地的优势变成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消除市场误解和恐慌。 (本报记者 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