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3日电(财经频道 种卿) 伴随全国气温渐暖,自今年2月中旬开始“发威”的“向钱葱”逐渐回归到了合理的价格区间内。期间,在北京等地甚至出现了10元钱买两根葱的行情,此番葱价暴涨行情虽让人咋舌,但却并不意外,联想起此前的“蒜你狠”、“姜你军”,“向钱葱”似乎仅是农产品价格暴涨现象中的一个“接力者”,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接连暴涨的原因,俨然成了一个谜团,且被卷入的对象却越来越多。
据最新消息显示,就在葱价缓慢回落的同时,蒜价又开始抬头。数据显示,蒜头价格自3月份以来就一直保持小幅上涨的趋势,3月下旬开始涨势明显,4月5日,蒜头价格涨至春节以来历史最高点。与此同时, 40元一斤樱桃的“樱谋诡计”也早已成为网民调侃的对象。
菜价助推CPI反弹 季节因素难有说服力
本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6%,在告别“负利率”状态仅1个月后,月度CPI涨幅的再度反弹,让人们意识到:通胀并未走远。
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7.5%,其中鲜菜价格上涨20.5%,已远超猪肉价格11.3%的上涨幅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蔬菜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天气因素影响,这样的短期扰动不会改变全年物价整体下行的趋势。
纵观今年一季度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在春节期间达到峰值,其中,蔬菜价格呈现高位震荡走势,而大葱凭借凶猛涨势成为了一季度菜价上涨浪潮中的绝对“主角”。
对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解释称,“大葱价格涨幅尤其大,主要是受去年大葱价格较低导致种植面积减少、产量降低等因素影响。”近期阴雨天气和种植面积等因素成为推动大葱价格在龙年春节后猛涨的主因。
除去蔬菜价格的飙升,日前成品油价格上调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不仅被归结为CPI涨幅超预期的原因之一;而且,从油价对物流成本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蔬菜的运输成本,间接助推菜价的高位震荡。
流通环节层层加码致零售价翻倍
进入4月以来,尽管“向钱葱”已走了下坡路,批发环节的蔬菜价格均已有所回落,但是,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菜价却仍处高位。究其原因,长期存在的流通环节过多、“最后一公里”现象等因素,仍在推动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据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消息显示,北京批发商在呼兰的收货价约为0.76元/公斤,而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可以卖到5.6元/公斤,最后进入超市约为10元/公斤。从地头到餐桌,大葱要经过葱农、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众多流通环节每层加价一点,到了百姓的餐桌上也就成了“向钱葱”。
相比个别农产品价格的“一飞冲天”,国家对流通环节的调控则显得“势单力薄”。自今年1月1日起,国家已开始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批发市场的价格计划将被拉低10%左右,以平抑菜价。但由于流通环节太多,10%的降价幅度传导到零售终端后,基本已经所剩无几,而葱农利润却及其微薄。
不可否认,农产品因其特殊的生产属性,受天气和种植面积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价格波动属正常现象。
同时,油价和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更是让农产品生产成本更是伴随着物价上涨,呈现出刚性增长趋势。然而,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运费或者人工成本增加,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释近半年多来国内个别农产品价格的阶段性暴涨,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暴涨,投资炒作是在菜价上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那些炒家似乎更有可能是连环价格波动的幕后推手。
产销信息不对称仍是菜价突涨主因
无论是刻意炒作推高菜价,还是物流环节的层层加码,都不能构成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民盲目跟风种植,所引起的供需关系失衡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长期来看,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加大对公益性批发市场和菜市场的扶持力度,减少流通环节,多措并举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对于普通农民,应谨慎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要避免盲目跟风种植,由于供需关系引起的种子价格上涨应该警惕。
目前,农业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有供求信息发布网站,但作用仍然有限。因为我国农业仍然是千家万户小生产,官方的信息发布渠道还没有普及到各个种植点。而且农民对信息也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此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菜市场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兴建。我国政府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提高流通效率。(中新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