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赵昕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碘的紧缺与否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名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周名江还告诉记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海带中提碘是我国从战略高度应对碘资源缺乏最有效和可靠的途径。但是,海带制碘行业目前的发展令人担忧。
年进口量约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保证国民尤其是边远地区和碘缺乏病地区民众的健康,我国每年需要在食盐中添加大约350~500吨碘。
碘还是制造无机或有机碘化物的基本原料,在医药、农业、染料、合成橡胶、国防及尖端技术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
据周名江介绍,智利、美国、日本是生产碘较多的国家,它们分别从硝矿、油田废水、地下卤水中提取碘,但我国至今尚未发现类似具有开采价值的富碘矿资源。
数据分析显示,正常情况下,全球碘的总产量约为20000吨/年(主要产自智利,大部分用于工业),但产量波动很大。例如,20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碘的全球总产量仅为12000吨左右,远低于全球碘产品市场每年25000吨的需求量。其中,中国的年进口量几乎占了世界产量的约四分之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晓川表示,碘在国际市场上既是战略物资也是紧缺物资,国内所需的碘如果全靠进口解决,在形势变动时就会受制于人,造成极大的被动。“从战略上考虑,我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碘应至少满足食盐添加所需,才能有效应付国际市场的不测。”
海带制碘行业发展不乐观
建国初期,我国各种用途消耗的碘(包括工业、医疗等)全部依赖进口。
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中断了我国碘的来源。为打破封锁,中央领导指示当时的国家计委召集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海带制碘发展规划,经十年攻关,我国海带碘的年产能力一度达到300多吨,能初步满足用碘需要。
但近十年来,我国海带制碘行业发展并不乐观。由于碘进口量大幅增加,国家对海带制碘行业的关注有所减少,对海带制碘行业的政策扶持有所减弱。加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海带制碘业出现萎缩,原碘的年产量徘徊在150吨左右,已无法保证满足食盐添碘所需。
“我们应看到海带制碘行业的战略意义和巨大潜力,加强建设海带制碘生产基地。”周名江说。
他分析认为,我国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富含碘的矿、地下卤水或油田废水等资源,而我国海带碘原料量充足,海带提碘有巨大的生产潜力,较之矿物等提碘具有可持续、可再生的优势。
多方联手提高海带制碘产量
李晓川认为,海带制碘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一项特殊民族工业,国家应给予重视和保护,进一步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其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确保我国海带制碘的产量至少能从战略上保证食盐加碘所需。
周名江则建议我国组织制订海带制碘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从技术上来说,周名江还建议通过国家立项,组织联合科研攻关。
“我们应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研发、示范基地,重点解决海带制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关键技术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碘的产能和海带的综合利用水平。”
“另外,应该恢复对海带制碘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对褐藻胶的出口继续给予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周名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