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5月1日电 (记者 汪恩民 沈兰)浙江杭州的黄函最近感觉"浑身不舒服".以前,她加班时都会按照母亲的要求吃上四颗保健胶囊补充体力,"苦闷"时又会吃上几颗蜜饯作消遣。吃了四年胶囊、蜜饯,如今,黄函却不信任这些食品了。
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的"毒胶囊"风波未了,国内生产的蜜饯又因添加剂超标等原因变成了"口蜜腹剑".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而中国却正在经历一场实业危机。当下中小企业的痛苦是低端产业过剩造成的,在一段时期内一定会经历大浪淘沙式的洗牌。"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日前在杭州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重病"的根本并不在于无处方,而在于缺乏解决的决心。
日前,浙江省三级质监部门连夜对媒体曝光的6家蜜饯生产企业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对问题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了登记、封存、抽样,并责令各企业暂停生产经营,召回涉嫌问题产品。现场封存蜜饯半成品21个批次、产品35个批次、抽样20个批次。
对于蜜饯行业存在的问题,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余杭分局副局长屠志远坦言,执法力量不足是一个客观原因。整个余杭区有四五百家食品企业,四名执法人员很难从真正意义上监管到位。"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是由作坊发展而成,老板主体责任意识淡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余杭区塘西镇党委委员张伟对此直言不讳,蜜饯加工行业需要一场"升级换代".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建峰认为,问题蜜饯之所以出现,政府监管不到位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还有企业结构的不合理。许多相关的传统中小企业向来以价格取胜,选择用各种途径来降低成本。
"本次问题蜜饯被曝光,从短期上看会打击当地的经济发展,影响当地居民的收入,包括农民和该类企业内的员工等;但长远来看,这也不失为促进相关传统加工领域产业升级的有效契机。"徐剑峰表示,关停中小企业,淘汰一批不符合相关标准的生产加工产业,对于促进蜜饯产业的规模化、合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浙江企业被高度关注不仅仅因"毒胶囊"、"毒蜜饯"这两起事件,也不只是温州老板跑路、金华地沟油企业、江山消防行业的偷工减料等事件,而是近年来所有企业负面新闻的叠加。
杨轶清认为,浙江企业的危机其实存在着通病。"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企业自身守法,诚信经营。其次,是政府创造公平合理的环境,以及行业协会提高标准。如果三方有所缺失,就会出现行业短板,只有各自干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场成长期的'长痛'才会真正得到医治。"
"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其实不容易。特别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升级。"温商胡建勇告诉记者,一个产业的升级,必然是伴随很多企业的倒下。
杭州梅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国良告诉记者,根据有关部门要求,相关产品已经全部召回,损失初步估计在几百万元人民币。与企业损失相伴的,是员工的停工和农民的亏损。
浙江余杭当地蜜饯产业拥有三四百年生产历史,属于传统产品,目前产值在十余亿元。产业集群支撑着一方经济,同时也成为职能部门监管无形的障碍。
"刚性的法律行政处罚,加上软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两者合一方可釜底抽薪。"杨轶清说,实业危机的根本在于处方早已知晓,而目前缺乏执行的决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