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茶饮料里几片茶喝茶汤还是茶味香精

   日期:2012-05-05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17    

    ■ 茶饮料成分标注不明引质疑

    ■ 专家提醒:营养价值关键看"茶多酚"

    本报讯 罗光佑 近年来,主打健康牌的茶饮料逐渐成为消费者宠爱的饮品。随着近日气温不断升高,茶饮料销售也随之升温。各种茶饮料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有的送出旅游大奖,有的开瓶赢赠饮,竞争非常激烈。

    据2011年发布的《中国茶饮料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已占饮料消费份额的20%以上。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即饮茶饮料主要包括绿茶、红茶、茉莉花茶、普洱茶等诸多茶叶品种,但仔细查看这些茶饮料包装上的成分表时,却发现和茶有关的成分并不多,更多的则是食用香精、白砂糖和一些防腐的食用添加剂。一些茶饮料虽然在包装上标注着"原茶"、"含有茶多酚"等字样,但在成分表中却也只能看到笼统写着含茶叶、茶粉或者茶浓缩液。而且即便是标注不同茶品种类的,其茶叶的成分也主要是基于绿茶。

    另外,在很多茶饮料的标签上还可以看到"调味茶饮料"的字样。只是和铺天盖地的关于"茶"的宣传相比,"调味"二字却总是被放在非常不起眼的位置。我们喝到的究竟是真正的茶的味道,还是被调出来的香精的味道呢?

    茶多酚、咖啡因应达一定含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尹军峰表示,有些号称茶饮料的产品其实根本不含有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而真正的茶饮料应该是以茶叶提取液、浓缩液或者速溶茶为原料加工而成,其中应该含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等茶叶的有效成分。

    2008年,我国出台了茶饮料国家标准(GB/T21733-2008),其中涉及到原料、品名和成分含量的相关规定。在这个标准中,将茶饮料分为四大类:

    茶饮料,即茶汤。以茶叶的提取液或者浓缩液、茶粉为原料,应该保持原茶汁应有的风味,可添加少量食糖或甜味剂。

    调味茶饮料。主要包括果汁茶饮料、果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等。

    复(混)合茶饮料。即以茶叶为基础添加其他植物成分制成的茶饮料。

    茶浓缩汁。

        标准中对于一些茶饮料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规定,根据茶饮料类型不同,对于其中茶多酚、咖啡因应该达到一定的含量。标准要求,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其他茶的茶饮料里,茶多酚的含量须≥300mg/kg,其中对绿茶的规定最高,茶多酚含量须≥500mg/kg.对于调味茶饮料里所含的茶多酚含量要求,则相对低些,如对碳酸类茶饮料,仅要求茶多酚≥100mg/kg,否则只能称之为"茶味饮料".

    对于果汁和果味茶饮料,标准规定果汁含量≥5.0%,奶茶蛋白质含量≥0.5%,并应在标签上分别标识果汁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未达标者只能称为"果味茶饮料".

    常见理化指标或甜蜜素超标

    尹军锋表示,虽然目前国内一些大品牌产品多符合国家标准,但是一些小企业的产品抽检合格率仅为46%左右。主要的问题是理化指标不达标,或者甜蜜素超标。茶多酚和咖啡因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有的茶饮料咖啡因含量小于3mg/L,而标准规定必须≥25mg/L;而茶多酚含量只有10mg/L,标准规定为≥150mg/L.因此,这样的产品不能称之为茶饮料。

    甜蜜素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应该在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使用,而有些企业甜蜜素添加量超标,而且在成分中没有标注含有甜蜜素,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消费者在选择茶饮料的时候,应该注意标签内容,对于标注内容不全、成分不清的茶饮料应该避而远之。

    "添加茶多酚"属不实商业宣传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茶多酚主要来源于茶叶中,通过化学合成很难实现。因为茶多酚是茶叶里很多物质的统称,而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一一列出,最多是添加茶多酚里的某些成分。所以添加茶多酚这样的说法是不实的商业宣传。

    茶叶里的很多营养单纯添加某些物质是没法达到的,很多茶饮料中并不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茶核素、茶多糖、茶多酚等物质。如果不是普洱或者红茶,不经过发酵是产生不了茶核素的,所以,通过添加某些茶叶成分而制成的所谓茶饮料远远达不到茶叶的营养价值。

    该位人士还表示,出于成本考虑,确实有很多茶饮料并不是以茶叶作为原料生产的,而是通过添加茶叶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制成。很多添加的物质是化学合成的物质,也有少数的厂家所添加的成分是真正通过生物萃取出来的,但是生物萃取的成本非常高,可能添加物的价格就比产品价格要高出一倍。

    添加化学物质,比如香精使茶饮料具有茶的风味,成本极低,口味也好,能满足很大一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但这些添加物、香精和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营养。另外,这些添加物管理是否严格,企业能否做到安全添加都是一个问题。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