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税率版本多哪个才是真相?
关于奶粉的税率问题,坊间流传多个版本。南京海关“奶粉君”刘捷称,靠谱的说法有零关税、5%、10%,不太靠谱的有15%、20%,更有被网友戏谑为抽风的40%的版本,奶粉的税率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种类的奶粉怎么征税呢?“奶粉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上查阅的详实的资料一一证实,并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目前这条微博的关注度已经接近10万。
刘捷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奶粉根据入境的方式不同来征税。一般来说,奶粉入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内的妈妈们直接从国外邮寄、快递以及随身携带自用罐装奶粉,这种方式一般征收10%的行邮税,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税种,不会再征收增值税或者其他的税种,征收的标准是每斤20元人民币。
而第二种是用于企业的大宗贸易,以商品贸易的方式入境。这种入境的奶粉的用途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小罐装的,也就是直接在超市里出售的那种,从2009年起这种奶粉就一直享受着5%的最惠国暂定税率,在财政部关税司网站上每年公布的“进口商品暂定税率表”上,可以看到这类奶粉名叫“供婴幼儿食用的零售包装食品”,税号为19011000。这种小罐装奶粉又叫普通配方婴儿奶粉,一般来说,99%正常体质的婴儿喝的就是这种奶粉。
提到奶粉,不能不提到新西兰。刘捷说,新西兰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约占每年进口总量的八成。如今,中国和新西兰还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协定”,按此协定,从2012年1月1日起至今,开始执行零关税。这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从新西兰原装进口的超市卖的那种小罐装奶粉,压根就不收任何关税。
“进口奶源”用的都是“基奶”
第二种是大罐装的原料奶粉,这种大罐装有多大呢?正常是每罐80公斤,这种原料奶粉还有一个俗名叫“基奶”,进口到国内后,企业用它作为原料,来制造液态还原奶、酸奶,以及那些标识为“进口奶源”的国产奶粉和所有的在国内二次封装的洋奶粉。“基奶”只是普通的奶粉原料。
“基奶”的税率是多少呢?据刘捷介绍,进口最惠国税率为10%,其中按照中国和新西兰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从新西兰进口的“基奶”在每年发放的配额以内,如今执行的是5%的协定关税。
奶粉的税率也就这么点?不少网友大吃一惊,不是有种说法是40%的关税吗?在刘捷看来,40%的关税,真是“抽风的说法”。他表示,如果是罐装奶粉,没有纳入最惠国暂定税率的地方,的确是40%的税率,但是,最惠国暂定税率包括了WTO的100多个成员,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乳制品出口国家和地区。“敢从世界上最不发达、还没有纳入正常国际贸易体系的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奶粉给娃吃……他家的娃不是亲生的吧?”
洋奶粉生产成本并不比国产奶粉高
刘捷说,他写的这篇长微博的所有内容均仔细查询并核实,来源自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的对外公告以及央视报道,文件官网均可查。对于国内的洋奶粉价格年年飙升,动辄就将原因归咎于“关税”,刘捷很是不屑。“由于国外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和对农产品的高额补贴,进口“基奶”即使再加上关税、增殖税以及运费,其价格仍远低于国产,因此洋奶粉的生产成本并不比国产奶粉更高。”他还举了个例子,因为遭遇大旱减产,3月19日新西兰奶粉创下数年来的最高拍卖价,均价达到每吨4683美元,但折合到每公斤,也就是约合每公斤30元人民币,但二次封装后一罐900克的奶粉就卖到300元。
“奶粉君出品,必是精品。各位妈妈、准妈妈、海淘儿可以了解下。”网友嗨朱德立即响应,而此后,成都海关办公室立即也转发了南京奶粉君的微博,“奶粉税率到底哪一个是真的,谁来告诉我!谁来告诉我!!!奶粉君又出马了,先剧透一下,“新西兰进口的小罐原装普通配方婴幼儿奶粉”的关税是0——有木有被吓到?没有哇,说明你真相了!”更多网友力挺奶粉君,网友“关门说事儿”称奶粉君是“好人!高人!为了奶!为了孩子!替天下的妈妈感谢了”。
不拿税率说事儿,洋奶粉依然有很多“事儿”
既然税率这么低,为何国内的洋奶粉售价那么高?如果不再拿“税率”说事儿,那么还有其他借口吗?那是必然的!南京的一位业内人士承认,在奶粉当中,基粉的原料的确占不了多少。但还有其他的,例如,“基粉是不能直接罐装就卖的吧?要雇人生产吧?要进入生产线灭菌、增加各种营养成分吧?还要使用小罐封装吧?还有我自己的利润吧”。然后呢,当然还很有然后。奶粉生产、包装出来了,并没有直接到消费者手中。后面的利益链还长着呢,大家都要分一杯羹,这不,奶粉生产出来包装了,厂家要找省代理吧,然后要找城市代理吧?要进入超市给条码、返利费用吧?每个环节都要利润吧?超市还要配促销员吧?要给促销员工资吧?此外,不宣传卖不出去,还要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吧?“打个比方,从30-50-80-100-130-180-220-280,一个完整的利益链上,每个环节都是“肉”。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曾指出,屡屡发生的乳制品安全事故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导致消费者转而消费外资品牌。这样看来,一方面奶源被国外“绑架”,另一方面销售终端的价格,也是“嘴长在别人身上”,由洋奶粉企业“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