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茶价飞涨 中国茶的话语权困局

   日期:2012-08-1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59    

    茶价飞涨

    本报记者 胡非非 发自广州

    在全球农副产品的一片"涨"声中,茶叶,成为一个新的增"涨"点。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受天气因素影响,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重要红茶出口国的歉收影响了供应,红茶价格跳涨至两年半来高点。个别高端红茶,如一级碎白毫(BP1)的批发价格飙升了41%.

    交易商预计,鉴于最近几个月最大红茶茶叶进口国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和中东国家增加了库存,红茶茶叶价格短暂休整一番后,到冬季将再次上涨。

    而在茶叶故乡、世界第一产茶国中国,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等所有茶品,全都经历了每年超过20%以上的涨幅。即便剔除炒作因素,茶叶的平均价5年内也涨了一倍。

    未来,我们要一直喝高价茶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茶叶产业链最底层的茶农、中小型茶商还能经受得起多少次价格震荡?

    靠"天"喝茶

    今年4月12日,在春茶采摘期到来前10天左右,一场强冰雹突袭乌龙茶之乡、全国第一重点产茶县福建安溪县的桃舟、感德、剑斗等乡镇,这些地区恰是铁观音茶叶的主产区,产茶量占全县总产量的20%以上。

    据安溪县政府灾后统计,仅茶业一项,上述乡镇共有4.5万多亩茶园受灾,其中2.4万多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1.8亿元。

    尽管当地农茶部门称,此次灾害只是产生了局部影响,对全县的产茶量及春茶价格影响不大。不过业界认为,感德镇盛产高档茶,占全县高档茶的1/3;桃舟乡又是一个新兴的产茶基地,因此整年度的茶叶质量都将受到较大影响。部分茶园绝收,亦将使春茶价格发生波动。

    而从全局来看,春茶占全年产量的1/3(秋茶为2/3),其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屋漏偏逢连夜雨。春茶采摘期间,产茶区持续降雨,水分偏多,且温差明显,茶叶飞快生长,品质下降。

    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今年高端铁观音春茶大约减产20%,但因为品质稍逊,价格相对平稳;中、低端茶虽然供应量有所增加,不过茶商不断压低价格,不少茶农见行情不好,干脆放弃采摘。

    冰雹和雨水接踵来袭,不仅击碎了茶农收获的希望,还让部分人有家难归,生活陷入困顿。"很多茶农今年春茶没收成了,并且还将因灾返贫。"安溪县感德镇一位农业官员说。

    此前,时代周报记者赴安溪采访时了解到,近10年来,当地已多次遭受灾害天气和病虫害的侵袭。对于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长的茶叶而言,任何一次"变天",都伤不起。

    事实上,上述安溪的遭遇,不过是近年来中国茶产业饱受自然灾害打击的一个缩影。中国另一大名茶普洱,在褪去了几年前资本炒作带来的虚假高价光环后,价格逐渐回落,今年却再度上涨。业内人士分析,近两年云南持续干旱、茶叶产量减少是本轮普洱涨价的主要原因。

    从世界范围内观察,如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这些举全国之力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产茶大国,亦难逃极端天气之影响。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称,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主要产茶地和原料供应地都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印度阿萨姆、中国云南、斯里兰卡等茶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态环境链。

    "未来几年,如果全球干旱持续,所有茶类价格都要上涨。"周重林说。

    成本高企

    对于本轮茶叶价格的上涨,广东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分析,2012年春,受大范围低温天气影响,全国主要产茶区的春茶上市时间普遍延迟。与此同时,受劳动力、农资、运输等系列生产成本上涨影响,今年春茶价格普遍上涨10%-20%.

    以铁观音茶为例,安溪受访茶农和茶商给时代周报列举了成本上涨的情况:

    采茶工(每日,下同)的工资由过去的50-60元,涨至现在的80元;普通制茶师傅的工资从150元升至200元,好的则要250元。这还不包括食宿费用以及交通补贴。产品包装、物流运输、门店租金及员工工资等都在增长。此外,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也在涨价,"每个茶季要多出一二千元".上述各项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要算入茶叶中,导致后者价格上扬。

    不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无论是茶农还是茶商,都并未从涨价中明显获益,部分茶农和茶商甚至因为不堪亏损而黯然退出。

    日春股份公司市场高级经理韩峰维对时代周报说,鉴于成本增加,茶叶涨价已成必然,这是产业链的事情。但消费者对价格是非常敏感的,一动就能感觉到,如果涨幅不符合市场规律,企业就有可能遭到报复甚至被淘汰。

    由于大企业自身实力强,品牌茶产品附加值高,往往能将上涨的部分消化掉,也就是少赚一点,而不是全部转嫁给消费者。但小公司或个体茶商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中低端茶市场,价格受成本影响比较大,但涨价又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客户。

    "一涨就卖不动了,现在经济不景气,老百姓的购买力上不去。"福建泉州的茶商刘杨说,当地的茶叶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据刘杨介绍,近年来随着成本增加,当地相继有一些茶农因为入不敷出而放弃种茶或制茶,茶叶店因亏损而倒闭的更不在少数。此外,茶商更是呈现出两极化的现象,"茶质平平的,要么大量积压,要么亏得厉害;少部分品牌茶,由于有固定的客户群,销路顺畅。尤其是今年高端铁观音春茶因受灾减产,变得更加紧俏。"

    "真正的利润都被中间商和流通领域拿走了。"一位福建茶商这样抱怨。

    出口转内销

    今年4月,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一份2012年中国茶叶农药调查报告,将中国茶抛上风口浪尖。虽然报告提出的茶叶农残标准遭到业界质疑和反驳,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中国茶叶因为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屡受非议:农药使用现象混乱,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市场价格无序,海外口碑差,缺乏品牌影响力。

    而本轮欧美市场红茶价格上涨,中国出口茶企并没能从中分得一杯羹。相反,一些茶企纷纷转为内销-本土市场的丰厚利润回报,远比他们在国外的惨淡经营要强。

    "我们没感觉到涨价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下称"正山茶业")企划部经理康丽云告诉时代周报。

    作为一家出口型茶企,正山茶业过去一直向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输送红茶始祖正山小种中的"烟小种",不过近年来,在保证每年200吨出口份额的同时,这家公司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国内市场。

    "在国外,像我们这样的中国茶企没有品牌,只是原料供应商,利润微薄,受大环境的影响很大。"康丽云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往往被进口国压得很低。"他们只要原料。"康丽云说,但原料经过简单拼配或分拣包装后就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像正山小种这样的红茶,在国外甚至可以称为奢侈消费品。

    在康丽云看来,这并不单纯是外国人在刻意打压中国茶叶。事实上,农残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茶叶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口国设置的诸多高标准检测要求,往往令中国茶企望而却步甚至铩羽而归。

    "他们本身不是产茶国,便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这就是原料生产国必须面临的一个苛刻对待。"康丽云说,"当初,我们也是做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多项有机论证,才得以出口的。"

    除了苛刻的农残标准,中国茶企还要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世界主要红茶产国,在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中国的云南、安徽等红茶主产区,一直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前者的价格优势,远非后者可比。

    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原料供应商,利润极低,这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正山茶业决定转战国内,"在国内我们可以做品牌,对于开发中国的红茶市场乃至整个行业都是一件好事。"康丽云说。

    上述决策日益被证明是正确的。自2008年开始,在金骏眉的带动下,中国红茶市场全面开花,一些原本冷落的红茶产区、甚至荒废的茶园重获新生,不少出口型茶企也纷纷转做内销。

    "国内市场带给我们的惊喜太大了!"康丽云说。

    全面飘"红"隐忧

    此轮欧美市场的红茶涨价潮会否蔓延至中国?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后,茶叶属于开放性商品。如果国际红茶茶叶价格持续飙升,将会传导至中国市场。

    相反观点则认为,中国作为产茶大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受外部市场的影响极小。中国每年只有约30万吨茶叶出口,占总产量的比重不到19%,红茶的出口量更小。因此,即便出现价格传导,效应也微乎其微。

    不过,近3年来,中国市场的红茶价格上涨却是不争的事实,涨幅毫不逊色于欧美市场。从2010年春开始,包括河南信阳、贵州湄潭、福建安溪等在内的国内传统绿茶、乌龙茶产区纷纷开始生产红茶,传统红茶产区云南、福建武夷山、广东英德等地亦不断增加红茶产量,创新品种,打造品牌。金骏眉、红旗金毫、正山小种、坦洋工夫、祁红、英红、滇红……红茶阵容不断扩大。

    曾经在国内遭到冷落的小众饮品红茶,如今全线飘"红".茶界营销专家蒋同对时代周报说,由于红茶热销,市场预期被一致看好,在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下,国内各产茶区纷纷"绿改红"、"乌改红",红茶产量快速上升。2011年,中国红茶产量达到13万吨,比2010年增长40%.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红茶有客观的刚性需求,对于促进中国红茶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蒋同表示,未来中国的红茶消费将持续升级,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竞争也将愈发激烈,"由于中国红茶市场尚未出现强势品牌,这对红茶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正山茶业企划部经理康丽云认为,红茶在中国的兴旺,代表了与世界接轨的趋势,表明国人不再墨守单一的饮茶方式,而是会根据季节变化和自身需求进行选择,"这是一种健康生活的趋势".

    但中国红茶强势崛起的同时,亦不乏隐忧。业内人士透露,以前红茶市场冷淡时,中国名茶祁门红茶的原料曾被拿去仿造西湖龙井,现在刚好相反,好绿茶原料被拿来做红茶。中国企业的跟风行为向来严重,市场往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2011年全国红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中承认,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红茶生产规模基本不大,而新兴红茶产区近两年刚进入市场,发展仍需一个过程,影响力有限。茶叶生产企业"小、散、乱"的局面暂无改观。

    不过,随着政府的重视、社会资本的注入、企业的上市和资源的整合,未来中国红茶市场或许会出现若干家龙头企业,引领中国茶叶真正走向世界。
 


 «   1   2   »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