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绿瘦”经营处遭突击检查 仓库发现涉事产品

   日期:2012-08-18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657    

    执法人员突击检查"绿瘦"公司经营场所,该公司人员对问题产品说法多种多样---

    先说"山寨货惹祸"

    再称"可能被调包"

   

执法人员突查"绿瘦公司"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陆志霖报道:昨日,羊城晚报独家调查报道了风靡全国的"绿瘦"多款减肥产品被检出化学成分酚酞后,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马上派出执法人员对"绿瘦"公司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中国区运营中心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抽取多批次的减肥产品进行抽检。但"绿瘦"公司一口否认被检出违规添加"酚酞"的减肥保健食品为该公司产品,而当执法人员在其计算机销售系统查出报料人的购物信息后,竟又改口称"产品是被快递公司调包了"……

    仓库内发现涉事减肥产品

    昨日,本报相关调查报道出街后,广州市食药监管局马上派出执法人员前往"绿瘦"公司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中国区运营中心进行突击检查。刚进大门,记者和执法人员即被"客气"地请进一间会议室,"绿瘦"的工作人员显得十分紧张。当执法人员表示想去其他工作区域调查了解情况时,随即就被四五位工作人员团团拦住,并一味地强调:"请回到会议室等,负责人马上就来。"

    大约十多分钟后,一位穿黑色衣服自称是老板亲戚的黄先生和一位自称是公司行政人员的张先生走了进来,两人均称"公司管理层都到北京去了".然而,执法人员咨询产品生产、销售、质量等问题,两人均一问三不知。

    随后,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绿瘦"方面同意带执法人员前往发货仓库进行调查。发货仓库与其运营中心相连,记者看到,约100平方米的仓库里堆着各种各样的印着"绿瘦"商标的产品,其中就有被检出违规添加泻药"酚酞"的产品---"绿瘦纤丽宝牌玉人胶囊"和"奥赛青胶囊"(详见昨日本报相关报道)。

    执法人员调查后发现,"绿瘦"公司本身既无产品配方,也不生产产品,其销售的所有减肥产品和保健品批准文号均由其供应商提供。供应商生产出产品后,再贴上"绿瘦"的商标,由绿瘦公司在网络上进行销售。

    售货记录前改口说"调包"

    记者向"绿瘦"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情况后,黄先生第一个反应便是:"送检发现问题的产品绝对是山寨'绿瘦'.很多消费者从各种渠道买到'绿瘦'的减肥品并非正品。"

    然而当记者强调,报料人是从"绿瘦"公司指定官网"绿瘦商城"购买的相关产品,并留有该公司开具的发票时,黄先生表示:"是不是在'绿瘦'公司购买的,只要提供订货时的电话号码,一查就知道了。"

    为证实此前送检产品确实购自"绿瘦"公司而非"山寨"货,报料人同意提供电话号码进行查询。执法人员通过"绿瘦"公司的电脑销售系统,很快就查到了报料人的订货记录。此时,黄先生马上又换了一种说法:"虽然是在我们的网站上订货,但是很有可能是送货的时候被快递公司调包了。快递员用十几块钱的'山寨'货调换了价值两百多的'绿瘦'减肥品,然后,一方面跟我们说客户要求退货,另一方面又跟客户收钱,因为是货到付款,货款自然而然就落入'山寨'厂的口袋了。"

    对于这种说法,报料人并不认同。她将购自"绿瘦商城"并被检出含有"酚酞"的"玉人胶囊"包装盒上的防伪码刮开,并通过"绿瘦商城"上的"防伪查询"功能查询,结果显示:"你查询的产品属于正品,请放心使用。"

    非"绿瘦"产品

    也能想退就退?

    执法人员清查"绿瘦"退货处,负责人面对关键问题以沉默应答

    羊城晚报讯 记者马灿、褚韵报道:"全部封存,把所有产品抽样送检!"本报昨日对"绿瘦"减肥产品被检出化学成分酚酞进行报道后,引起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昨天,现场执法人员对该公司库存的四种减肥类保健食品进行了封存并抽样送检,执法人员表示,将着重针对其是否非法添加进行检验。

    昨日上午,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现场对涉案的两个经销单位进行突击检查。经查,"绿瘦"公司为具有合法资质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经营的产品多标示为外地企业生产,主要通过网络直接销售给客户,产品以减肥类为主,其标示的主要成分为中药材。

    执法人员对该公司库存的四种减肥类保健食品进行了抽样,将着重针对其是否非法添加进行检验。执法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对相关产品的批准证书、检验报告等进行审核,并将视产品检验结果的情况依法进行处理。

    昨日上午8时45分,羊城晚报记者赶到了广州市海珠区福场路"绿瘦"公司的退货处---富力金禧商务中心B座1305房。专门负责处理退货事宜的"绿瘦"公司员工正在忙着收取退回来的包裹。在记者逗留现场的三个小时里,亲眼目睹了多家快递公司人员将一包包退回来的"绿瘦"减肥产品送到该处。记者随手拆开一个退回来的包裹,里面的电脑发货清单显示产品为"绿瘦"B款新装等7个系列产品。

    昨日上午,在"绿瘦"公司退货处,经执法人员清点,共收到退回来的"绿瘦"产品96件。记者在该处办公电脑上看到了6月、7月、8月的退货数量,平均每天都在110件左右。对于这些退回来的产品,"绿瘦"公司否认这些产品是该公司的,"现在许多公司都在假冒我们公司的产品,我们还专门为此打过假。""绿瘦"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称。

    不过,报料人却不这样认为---"绿瘦"公司退货程序复杂---"首先要拨打售后电话400-888-0891,该电话无法从'绿瘦'网上商城找到,只能通过在线咨询或者向销售人员索取退货联系方式和退货地址。"报料人表示,因此,买到假货后是不可能退回到"绿瘦"公司退货处的。

    这一说法也得到"绿瘦"公司退货处负责人的证实:"不管是退货还是换货都要经过售后,这里只是'绿瘦'公司的办公室。"

    当执法人员询问退货处负责人,收到退回来的货如何处理时,答复是"退钱",执法人员再问:"不是你们的产品也退钱?"对方以沉默应答。

    减肥产品市场乱象丛生

    宣传夸大功效、保健食品暗藏"药效"、监管环节仍有空隙

    羊城晚报昨日独家报道了"中国保健食品最具影响力企业"、"广东省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单位"---广东绿瘦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售两款减肥保健食品被检出非法添加酚酞。"绿瘦"只是一个缩影。中国减肥保健食品市场每年坐拥过百亿销售额,但产品质量问题却层出不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羊城晚报记者继续展开追踪调查。

    广告天花乱坠

    多数涉嫌违法

    据卫生部今年7月发布的《慢性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显示,目前我国肥胖病患者数量已达1.2亿人。实际上,有减肥需求的人远不止这个数字。据媒体报道,早在2006年,中国国际减肥美体协会秘书长盛杰就表示,我国减肥市场规模已达110亿元,增长速度惊人。据安邦咨询医药行业研究员边晨光2010年估算,我国减肥市场规模大约有700亿元。这里所指的减肥市场,包括各种与减肥相关的行业。

    如此诱人的利益,造就了减肥市场的繁荣。走在广州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减肥的美容院或医疗美容机构;药店里也可以看到各种减肥茶、减肥药、减肥保健品、减肥仪器;上网搜索"减肥",海量信息迎面而来,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与针灸、按摩、抽脂等减肥方式相比,服用减肥药或减肥保健品更方便、价格更低廉。打开网页,查看售卖这些减肥药或减肥保健品的网店,所有的商家无一不选择了类似这样的宣传:"一个月瘦15斤"、"不节食、零添加,想瘦哪里瘦哪里"、"抹到哪瘦到哪,脂肪立刻燃烧"……为了让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的天然无害,很多商家在广告中打出了"纯天然"、"纯植物萃取"、"中药成分",并承诺"无副作用".

    根据我国《广告法》相关规定,药品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类似"一个月瘦15斤"这样的措辞已涉嫌违法。《广告法》中还规定,广告中不能出现无副作用等断言。我国《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十条中也明确要求,保健食品的广告不得夸大保健食品功效。

    减肥保健食品 难以立竿见影

    迅速瘦下来,是许多消费者的共同心愿。"为了减肥,我愿意让我的钱受罪。"一位二十岁的女大学生告诉记者,为了瘦身,她已经花了3万多元。

    虽然不是所有减肥者都有肥胖症,但是基本上每位减肥者都把自己当成了病人,希望通过服用减肥药解决问题。于是,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这一心理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将各种减肥产品卖给消费者,即使明知这些成分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伤害。

    减肥药和减肥保健品成了非法添加物的重灾区。保健品的形势更为严峻。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标有"国食健字"的减肥保健食品,看中的标称的"天然"、"绿色"等优点。但恰恰是这些减肥保健食品更危险。

    业内专家曾表示,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可能那么快见效,也不可能保证对谁都有效。这一点,从保健食品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来。根据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使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有专家表示:"根本就没有立即显效的减肥保健食品,除非它添加了西药成分。保健食品归根到底只有保健功能,不具有治病功能。在美国,没有保健食品的概念,只有膳食补充剂,主要对治疗起辅助作用。'是药三分毒',只要加了西药就一定有副作用。"

    打击问题产品 举证仍是难题

    专家介绍,为了规避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商家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的手段越来越高,一些企业专门有研发团队,专项研究添加物,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有一些小厂家为了逃避监管,在药店柜台上摆放的产品通常是合格品,但实际卖给消费者的却是含有违规成分的产品。

    同时,这些问题保健品被消费者举报后,还面临举证难题。相关商家会要求消费者拿出检验报告以证明产品含有非法添加成分。但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并非易事,首先,必须要知道产品中所含违禁成分的具体名称,才能进行比对检验;其次,通常检验一个样品中的一种违禁成分的费用最少也需要1200元,对于普通消费者,检测费用也是个问题。第三,目前能够出具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结果的权威检测机关数量较少。

    在记者购买的几种"绿瘦"产品中,包装上的标称生产者并非"绿瘦",而是其他厂家,广东绿瘦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名字只出现在"监制"一栏,但产品使用的均为"绿瘦"商标,"绿瘦商城"在售的所有产品也都叫"绿瘦".羊城晚报记者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