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实习记者易帆摄影报道)近日,海口市民钟先生向商报反映,位于椰海大道的某食品加工作坊生产时排放的臭味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他常常被此气味熏得头痛。8月20日,商报记者随工商部门执法人员来到该食品加工作坊,老板并未出示合格证件,且称"自己是海南粉第四代继承人",其父是海南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之一,该作坊受到海口文体局的保护和支持。
作坊不挂牌工商人员坚称该作坊有证有照
该食品加工作坊位于海口椰海大道高坡村内,近日上午,记者来到高坡村,却迟迟找不到钟先生所说的"黑加工坊",后来询问附近居民才知道,原来一所紧闭门窗的房子就是该食品加工坊。"这里面就是加工海南粉的加工作坊,经常有酸臭味传出来。"一附近居民说道。记者看到,该食品加工作坊十分隐蔽,紧闭着门窗,只有房顶的铁烟囱"出卖"了它。该食品加工作坊门口既没有挂牌也没有任何标识,跟普通民宅没有区别,走近确实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还听到一阵阵生产加工的声响。此后连续3天,记者时不时来此踩点,发现该作坊均关紧门窗生产。
8月20日上午11时许,记者拨通了金盘工商所的投诉电话,不一会工商所执法人员来到现场,还未进屋,执法人员就连连表示:"这个作坊有证有照的,是正规作坊。"随后,记者随工商执法人员进入该作坊,一进屋就闻到一阵腐酸臭味,作坊老板吴女士解释道:"这是生产海南粉的发酵环节,这个味道是难免的。"工商执法人员进入作坊后并未对现场进行勘察,也未检查工商营业执照,匆匆走到后院去了洗手间就准备走人。吴女士说道:"放心吧,作坊没问题,所里的人都知道。"当记者问能不能出示相关证件时,吴女士说:"我们这里只是负责发酵,加工完的半成品还要送到长堤路的总厂去加工,所以证件都在总厂,这里没有。"此时,执法人员再次笃定地告诉记者,该作坊不存在证件问题,便离开了作坊。
记者回访发现作坊脏乱差工人光膀工作
昨日上午9时,记者再次来到该加工作坊,看到两个更衣室已经名存实亡,成了员工休息的房间。一大早,几个工人已经准备开始干活,作坊内并无通风设施,工人们光着膀子在清扫地板,地板由于长期被水浸泡已经变黄。记者环顾作坊内环境,发现房顶已经被熏得油黑,约80平方米的作坊内堆放着各种杂物,而且散发着一股霉臭味。记者走进一侧的偏房,肮脏的地板上堆放着十几包加工好的半成品米浆,另一侧则堆放着几包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以前用来清洗锅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吴女士说道。吴女士表示,作坊加工的海南粉是不会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只用大米发酵而成。记者看到,作坊里的工人已经开始加工大米,工人将散落在地上的大米用铲子铲起,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令人担忧。"我们大概两天加工50包大米吧。"一名工人告诉记者。记者发现,米袋上标识着保质期3个月,但是记者仔细翻开米袋,却没有看到生产日期,"我们每次都跟澄迈这家米厂购进大米,绝对是正规的。"吴女士如是说。随后,记者拨打该米厂的电话,电话根本无法接通。
龙华区文体局:只是保护海南粉生产工艺
"我们这里无法给你提供什么证件,但是我爸爸吴坤佩是海南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之一,我们的作坊多次受到文体局的鼓励和支持。"吴女士说。在记者的多次要求下,吴女士给记者出示了一份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但两个证件都已于2011年11月过期,此外,吴女士并不能提供其他证明。吴女士表示,加工海南粉过程辛苦,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她已经有放弃的念头,但是身为海南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继承人,应政府的多次要求,才将海南文化传承下来,"你们要了解证件,就去文体局了解吧,他们那边对我们的情况很清楚。"吴女士说道。 8月21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海口市龙华区文体局了解情况。该局局长许善宁表示,虽然龙华区文体局并不负责海南粉文化的管理,但是文体局保护的只是海南粉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并不会特别保护某一作坊,"文体局并不负责管理营业执照和生产环境问题,只是负责海南粉工艺和技术的传承和文化的保护。"许局长表示,如果某个作坊证件不全,那么工商部门就应负责监管,文体局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并不在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