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少菜源缺亏本运营
蔬菜平价之路还能走多远?
近年来,蔬菜价格快速上涨成为物价上涨的"推手".为平抑蔬菜价格,国家开始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建设平价商店成为新形势下稳定农副产品价格的重要手段。但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海南调研时发现,平价商店生存状况两极分化,一些经营者反映效益不高,很多是赔本赚吆喝;而另一些则表示"人财两旺",期待扩大规模。
有店无基地 平价难维系
据海南省物价部门介绍,目前海南各市县设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主要以两种形式为主,即在消费群体集中的社区建立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农副产品平价专营区。按照计划,今年将在海南各市县建成20个社区平价商店和64个超市平价专区。
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平价店在经营一段时间后,部分蔬菜的价格渐渐"上来了",一些消费者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开始质疑平价店的经营问题。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一些平价店的蔬菜供应量难解市场需求之渴。海口市每天蔬菜销售量为1200吨,但受门店规模和供应渠道限制,通过平价菜店销售的蔬菜还不到40吨。
海南省物价局综合调控处处长史凡民解释说,平价店的建设必须建立在拥有较大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而一些平价店在拥有较少甚至没有蔬菜生产基地的情况下,开始在各大社区布点设立平价商店,其所售平价菜实际上还是从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购进。"供菜渠道太依赖于批发市场,价格就会随着市场波动。市场价格高,平价店就难维持平价。"
海口市一家平价店不愿透露姓名的门店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夏季时,海南高温使蔬菜产量下降,他们不得不去批发市场和菜贩子抢菜。"这样一来,原本平价菜店能够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的优势就没有了。"
成本偏高 亏本运营
在海口市板桥路上一家社区平价商店,《经济参考报》记者早上7点就来到了现场,本应是早市交易的高峰期,可店铺内只有2位顾客,经理小邓正忙着整理大白菜。记者看到,在这个经营面积达120平方米的店铺内只留出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用于摆放平价蔬菜,货架上数十种菜品大多开始发蔫变质,而小邓整理的大白菜早已被剥成了"菜心".小邓说,现在来店里买菜的人越来越少,"菜都不敢多进,每种蔬菜一次最多进10斤货,可要几天时间才能卖完。"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于板桥路平价店的情况广泛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经营成本偏高。旗下有多家平价商店的海南中平联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部经理韩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开设一家10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每个月房租高达8500元,水电费约3000元,工人工资约1万元,每个月固定成本就要2万元左右。根据目前经营情况,生意好,每月销售额能达到10万元,按经营利润率10%计算,纯利润只有1万元,这样算下来,每个月要倒亏1万元左右。
海南中平联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胡建忠也承认,尽管旗下的门店日销售额都在万元左右,但也只能保持基本的日常开支平衡,并没有什么利润。"每个门店光投资需要50万元到100万元,一两年内不考虑收回成本,现在以聚拢人气、打造品牌和信誉度为主。"
胡建忠说,现在海口的平价菜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店少、菜缺、配送中心小"."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要解决整车调运的问题,但是目前的门店分布和蔬菜需求量都让调运配送成本偏高。"以叶菜为例,大概30家门店的需求量才能让配送成本降到最低,但是现在海口市平价菜店还远远没达到这个数量。
罗牛山平价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有时为了拉客源,只能亏本下调蔬菜价格。像罗牛山种植基地的蔬菜批发价与市场零售价基本持平,小白菜批发价每斤2元左右,但到平价店里却只有1元多,"为保证平价,舍弃利润是肯定的了。"
超市专区 火爆发展
与部分社区平价商店不同,一些超市中设置的平价专区却人气颇旺,销售火爆。
三亚天成超市是当地一家拥有5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2011年10月,在政府的鼓励下,超市在其原有生鲜区的基础上,开设了25平方米的平价蔬菜专营区,并按照三亚市平价农副产品品种目录专门销售20多个品种平价蔬菜。据该超市生鲜经理宋文波介绍,超市过去就有生鲜专卖区,拥有专业的销售管理人员和相应保鲜售卖设备,开设平价蔬菜专营区,基本上没有新的投入。
专营区建成后,由于菜价实惠,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选购,蔬菜产品的销量也从过去每天销售1000多斤,猛升至2500斤左右,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补偿标准,该超市每月能从政府获得2.6万左右的补贴金。"销售平价蔬菜能够保证收支平衡,政府的补贴就是我们的纯利润。"
宋文波说,销售平价农副产品,最大的作用是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顾客回头率。据超市统计,自平价菜区营业以来,超市每天的人流量比以往增加20%以上,因为超市商品品类齐全,一些顾客还能顺道购买其他货物,使得超市总收入大幅上涨。前不久,天成超市又向物价部门申请,希望在超市内开设8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平价专营区,由原来只卖平价蔬菜,变成出售包括粮、油、肉、禽、蛋、蔬菜等多类的平价产品。
看到了农副产品平价专区带来的大量人流,产生了巨大效益,拥有14家超市的海南旺佳旺商贸公司也打算申请开设平价专区。据该公司市场部总监王光豪介绍,前不久,该公司已有7家门店通过政府部门审批,近期将对超市内生鲜专区进行装修改造,尽快建成农副产品平价专区。"我们预计建成之后,超市客流量将会大幅提高。"王光豪高兴地说。
建立基地 规模经营
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平价商店的健康发展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惠民工程究竟该如何惠民,平价菜店又该如何发展,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三亚市物价局副调研员陈金波说,目前三亚共有6家平价商店,主要以进驻大中型超市,开设平价菜专区的形式进行运营,"这样做符合社会分工的趋势。"他说,目前三亚对每个平价商店试行平价蔬菜配额销售,各超市可销售2000斤至3000斤"补贴"蔬菜,超过配额,由经营者自主定价。"一开始担心平价菜卖完了,超市就会涨价,后来发现,后续补充的蔬菜价格还是平价,原因很简单,超市提价只会损失顾客,这样做得不偿失。"
"我觉得只有超市才能真正做到平价。"海南旺佳旺超市市场部总监王光豪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为了与大型超市进行竞争,本土超市大多采取舍弃生鲜产品利润的办法,吸引顾客。
"农副产品销售利润率极低,平均毛利润率在10%至20%之间,扣除各项人口开支,能维持收支平衡就不错了。"超市主要希望通过拉动人流,顺带销售食品、家用产品和服装等利润率较高产品来获利。王光豪说,自从政府开始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后,各个超市都希望参与进来,"毕竟政府的公信力是做生意的最好招牌。"
陈金波说,省级部门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在社区平价商店和超市平价专营区都有具体任务,"每一类都要建几个不一定符合地方实际,我们倒是希望多一些超市平价专营区。"
史凡民则表示,政府部门配额补贴超市,适合在紧急状态下实施,如果长期进行补贴,一是财力吃不消,二是缺乏独立性,容易被"绑架".他说,目前海南省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主要借鉴广东等地的经验,政府部门通过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推进蔬菜大棚生产、冷藏设施建设和平价商店等三项建设,来改变长期以来物价部门只对农副产品终端价格进行调控监管的做法,使价格调控监管延伸到生产、流通和零售环节,形成完整的价格调控链条。
"平价超市专区能够快速见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流通环节。"史凡民说,这一方式比较适合平价店建设初期。要解决经营存在的问题,还要从保障流通的根子上解决。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下,物价部门实际上鼓励企业个人优先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在自身蔬菜供应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再大规模推进平价商店网络建设。这样一来,各经营单位能够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压缩流通环节,从而让利于民。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各社区连锁平价商店拥有大量蔬菜生产基地,降低成本,产生效益。"史凡民说,根据国家发改委对建设平价商店的指导意见,建设平价菜店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销对接,降低成本".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在评论广东平价商店建设情况时也指出,平价商店长期生存的关键是市场化运作。在其建设初期,政府应当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和选址支持,但重点在于要推动平价商店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使其找到可以长期生存的运营模式。
海口市物价局副局长吴真和表示,目前海口大量社区平价商店在经营方面遇到困难,原因很复杂,物价部门准备积极发展平价菜店运营新方式,比如在居住人口密集地段设置平价商品流动车,在各大农贸超市设置部分免除摊位费的公益摊位等等。
"当前平价概念的普及,比平价菜店的普及更加重要。"史凡民说,"未来借助供销系统体系优势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可能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相关链接
平价商店的概念发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成立的新加坡职工总会平价合作社,其主要运营方式是工会会员交纳20元的股金成为合作社会员,工人凭证可在该超市购买到比其他超市售价低10%至15%的商品,同时,到了年底,会员还可获得分红。因为所售商品价格低,服务质量有保证,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同时,其成熟的商业模式也逐渐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
目前,我国各地平价商店的建设如火如荼。今年9月14日,厦门宣布在全市57家平价商店推出平价菜,承诺蔬菜零售价低于本地同类市场均价15%;9月25日,合肥市物价部门正式启动节日"惠民菜篮子"工程,在全市80家商超市场供应低价农产品;10月30日,山西省物价部门宣布将加快建设平价商店,预计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平价菜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