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负责人撤职,试验违反规定
"黄金大米"疑云揭开
困扰公众长达3月之久,"黄金大米"试验疑云终被揭开。12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联合公布了"黄金大米"事件调查情况通报,称此项转基因试验违反了相关规定、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相关责任人已被撤职。
儿童、转基因、试验,此次"黄金大米"事件的3个关键词,让"黄金大米"陷入了舆论沼泽。事实上,作为转基因食品的"黄金大米",从出生起就与争议相伴:它的发明者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它的反对者则不断进行攻击。在争议中前进,这似乎成了"黄金大米"的宿命。
人道主义项目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学者,是瑞士的波崔库斯(Ingo Potrykus),他是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农业育种专家。2000年,波崔库斯和德国弗赖堡大学的分子生物学专家贝耶尔(Peter Beyer)共同开发出了一种名为"黄金大米"的稻种。
波崔库斯和贝耶尔之所以研究"黄金大米",最初缘于人道主义。波崔库斯获悉,全球3亿以水稻作为主食的人中,约10%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发展中国家有35万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67万儿童因此出现免疫力低下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一般来说,人们可以从胡萝卜、南瓜等植物中吸收富含的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材料,人体可以通过吸收胡萝卜素来合成维生素A,从而防止夜盲症、麻疹等疾病。
大米中本不含有胡萝卜素,但如果能从米饭中获得胡萝卜素,就能够方便地避免维生素A的缺乏。1992年的一天,波崔库斯和贝耶尔在共同飞往纽约的航班上,突发奇想地决定合作,两人打算通过转基因的手段,将胡萝卜素从别的物种中引到水稻。
1993年,波崔库斯和贝耶尔从洛克菲勒基金会获得了约1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在瑞士政府和欧盟的支持下,他们推出了一个为期7年、耗资2.6亿美元的项目。7年后,"黄金大米"一代诞生于苏黎世理工学院实验室。波崔库斯和贝耶尔将维生素A合成的前体--胡萝卜素的基因导入了水稻,这些基因的产物能够在稻米主要食用部分胚乳中富集,从而使大米带有胡萝卜素的金黄色,故被人们称作"黄金大米".
胡萝卜素的含量较低,每克大米约含1.6毫克,"黄金大米"一代并不是很成熟。此后,波崔库斯选择了与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知名种业公司先正达(Syngenta)公司合作。2005年,"黄金大米"二代面世。和第一代相比,其胡萝卜素的含量提升了23倍,达到37毫克。儿童只需要吃70克这种大米,就能满足一天的维生素A的需求量。
转基因风云
当年和波崔库斯一同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还有沉甸甸的谷穗,旁边配的标题是"这种稻米,能拯救上百万儿童".然而,作为转基因食品的"黄金大米",从一出生就陷入巨大的争议之中。
"转基因食品对我们和我们的星球有害。"在反对者眼里,"黄金大米"可能会严重威胁环境和粮食安全,它也并不能解决造成维生素A缺乏症的根本原因--贫困和缺乏多样化的饮食。
而对于"黄金大米"的具体危害,人们有着种种猜测。有人认为,"黄金大米"是人类转基因作物中,第一个要完全食用转基因部位的产品,危险性高;还有人认为,"黄金大米"中转入了不止一个异种基因,风险未知。
对于转基因产品,国际通用的是"风险评估"流程:把它跟相应的传统产品相比,评估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增加食用风险。如果不增加,就认为这种新产品的安全性跟相应的传统产品"实质等同"."黄金大米"的风险评估认为它是安全的。
不过,"黄金水稻"是否可以被种植食用,还要经过各国管理部门的审批。为了推动"黄金大米"的合法化,包括波崔库斯在内的一群科研工作者成立了"黄金大米国际人道主义委员会",他们认为这能够造福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地区儿童。但是,"黄金大米"至今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上市许可。
鉴于转基因食品具有争议性,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出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考虑,转基因产品需有标识。
2012年8月,参与此次湖南转基因试验的汤光文等人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了题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研究论文,由此引发了"黄金大米"试验风波。
"黄金大米实验,问题的核心是违规。"在科学松鼠会成员、食品工程学博士"云无心"看来,这个实验的确存在着诸多违规之处,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调查与追究。不过,这与"黄金大米"以及"黄金大米"临床实验本身的安全性完全是两回事。
"云无心"表示,解决维生素A缺乏还有其他的途径,"黄金大米"是否有优势,需要实际推广的检验。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种很方便易行的方案,因此具有足够的价值。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