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热切追求,近年来有机食品跃升为餐桌新宠。然而种植成本和物流成本高昂、消费习惯与生长周期存在偏差等一系列经营和技术问题开始威胁有机农产品行业的兴衰。同时,有确凿证据证实,被赋予高营养价值、高安全性称号的有机食品,其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些距离"有机"的标准还很遥远。
"有机"标准相当严苛
有机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具体来说,有机食品是指在动植物食物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它不使用常规杀虫剂以及以石化原料生产的化肥以及工厂或生活废物为原料的化肥的食品;生产肉、蛋和奶制品的动物不能使用饲料添加剂、抗菌素,必须以有机饲料喂养,不能圈养,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水产品、菌类、调料等。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有机食品既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又很安全,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营养与口感不够出众
从营养角度分析,据美国调查: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的谷物、果蔬、肉类、禽类、蛋类、牛奶中的营养素含量没有区别。
英国人选择了当地人最喜欢的"有机"及"普通栽培"的两类西红柿、土豆和西兰花三种蔬菜,找了194个食物分析专家让他们品尝(事先并没有告诉他们这个实验是测评有机食物),结果是:专家们觉得非有机方式种植的西红柿比有机的更甜、汁水更多;土豆和西兰花吃起来则没有太大区别。同时他们把这些食物做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是非有机的西兰花、西红柿所含的抗氧化物质比有机的稍高一些,而非有机的土豆的维生素C含量也比有机的要高。所以,有机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及口感至少不比非有机的好。
安全性受多种因素制约
从安全性分析,情况远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令人放心,原因太多了。从理论上讲,有机蔬菜应该是生长在不受污染的水、土壤、农药等环境里,没有化肥残留,也没有寄生虫和细菌、病毒的污染,而现实情况是,即使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蔬菜,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所用的种子、灌溉用水、土壤以及生产经营者的健康状况都是符合"有机理念"的。
即使是食品安全管理很严格的德国,也曾因生吃了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种子生产的苗芽菜导致2000余人发病,其中20多人死亡;现在种植"有机食品"的土壤,以前并不都是"有机的",曾喷洒过的农药在土壤中可能在几十年内也不会完全降解;周围的环境也不能保证有机蔬果绝对不受污染,因为附近环境中的寄生虫虫卵、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会随风雨掉落在有机蔬果上;有机蔬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有机肥料,有的是人和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如果没有充分"无害化",那么就可能会携带很多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有机蔬菜的采摘,从产地运送到菜场的途中也可能会受到污染,在长途运输中为了保鲜可能会喷洒抗菌药物,对非时令产品也会喷涂催熟剂,因此即使是有机食品也不能保证其不会残留农药;畜禽患了某些感染性疾病是必须使用抗生素的,但应以两倍以上法定时间延长停药期,据测定,有机猪肉、鸡肉携带3种或以上耐抗生素细菌的可能性比非有机食品小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有机食品并不是"零"污染。
媒体曾多次曝光有机农产品存在着乱贴标、卖证书等多种欺诈现象。某些高价售卖的有机蔬菜并非有机,化学农药、化肥仍在源头使用。本市也发现居民订购的有机蔬菜有些来自于普通的集贸市场……说到底,百姓对于真真假假的有机食品是难以区分的。
实际上,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只是生产农产品的不同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有程度不同的风险。如果管理到位,有机食品的污染会少于传统食品,但并不等于给健康上了保险。需强调的是,多吃新鲜的时令产品,并尽量冲洗干净或去皮,用温水清洗可提高去除农药的效果,烧熟了吃是最安全的。隔夜吃剩的有机蔬菜也会含有很高的亚硝酸盐,故而要趁新鲜时吃。 (蒋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