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进口奶粉:不要盲目崇拜

   日期:2013-02-0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788    

    新西兰奶粉"双氰胺事件"质疑未止 雅培等巨头忙澄清

    进口奶粉:不要盲目崇拜

    ■本报记者 张宁

    "停止销售所有用于新西兰农田牧场的双氰胺产品,双氰胺工作组做出的结论指出这是目前唯一能保证乳制品中没有可检出残留物的方法。销售该产品的化肥公司同意自动暂停双氰胺化肥产品的销售,直至找到能够避免双氰胺在乳制品中产生残留的方法,或直至国际上就可接受的残留标准达成一致。 "

    继2013年1月26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出 《新西兰政府确保该国乳制品的安全性》的媒体声明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副部长卡罗尔·拜内尔又在1月27日发出关于新西兰停止使用双氰胺(DCD)的声明。其中明确指出国际普遍认为双氰胺不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初级产业部方面没有理由或意图撤回包括新西兰本国在内的任何市场上的任何乳制品,也没有对产品进行召回。

    1月28日,本报记者就上述两份声明文件中并未说明的问题,如涉事奶粉中检出双氰胺物质的具体含量,涉及的奶粉品牌、产地、批次等具体情况致电新西兰驻华使馆,得到的回复仍然是这两份说明文件。

    国内关于新西兰奶粉产品安全问题的质疑和争论仍未平息,雅培、雅士利、惠氏等乳业巨头们也连忙与双氰胺撇清关系。一直身居我国乳业"神坛"的"洋奶粉"们此刻也不那么安稳了。

    国际尚无双氰胺残留量限定标准

    化学残留物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病根,消费者闻之恐慌。这也是新西兰奶粉"双氰胺事件"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在新西兰官方声明中,对于检测出的双氰胺残留只是用"少量"来定量,至今没有公布具体数字。

    而关于牛奶中双氰胺残留量的限定标准,也是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工作上的盲区。"这可能需要五年或更长时间来开展研究和考量。 "罗尔·拜内尔认为。

    据本报了解,双氰胺自2004年起开始在新西兰投入商业使用,直接施用于牧场草场。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减少硝酸盐进入水中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特别是在奶牛场排放)的方法,并能够促进牧草生长。双氰胺在新西兰的使用集中在其中部和南部地区。

    "新西兰仅有不到5%的奶农使用过双氰胺,且一年中仅在草场施用两三次,即春秋季。 "罗尔·拜内尔表示,暂停销售和在牧场使用双氰胺是这次在某些乳制品中检出极少量的双氰胺残留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双氰胺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这一点是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但由于在乳制品中检出双氰胺残留出乎意料,因而判定在进一步研究的同时先主动停售该化肥是适当的措施。 "

    进口奶粉:了解奶源地留心"双重标准"

    在新西兰奶粉还处于质疑声中时,荷兰、英国等欧洲产地的奶粉开始走俏。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德国、荷兰的超市都对奶粉实行限购,而原产地为荷兰的美素,牛栏1、2段奶粉也卖断了货。

    广州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提醒广大消费者,不应盲目崇拜进口奶粉。"奶粉质量与其奶源地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在多渠道、多元化进口奶源的同时,应多发现和考察更多优质奶源地,以降低风险。 "

    对于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进口奶粉,王丁棉认为一些洋奶粉有可能存在"双重标准",即洋奶粉当中供应本国消费的奶粉与供应给中国市场的产品标准不一的问题。

    "日本在华销售的奶粉,就曾被媒体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或揭露。即使是澳洲、新西兰、美国、欧盟等地生产并出口中国市场的婴幼儿品牌奶粉,它们都不会完全按本国生产的标准来组织生产。因为这些出口产品如果不按照中国的国家标准来组织生产,就有可能在进口入关时被检验出产品不达标,甚至被判为不合格。即便采用双重标准,原则上在总体营养要求方面不会存在很大差异。 "

    "但这也是进口奶粉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根据王丁棉的说法,为适应中国国标,进口奶粉在原材料选材的差异性或配方发生微小的变化或调整在所难免。但并不排除有些企业有时为了减少原料成本,而选择使用低成本的原料来代替高成本的原料。"使用劣质或优质的原料所做出来的产品,是有品质上差异的。去年就曾有一个大品牌洋奶粉被媒体曝出其使用麦芽糊精代替乳糖。 "

    近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市多家超市发现,雅培菁智婴儿配方奶粉推出了"原装进口"系列。作为国际乳业巨头,雅培该款产品进入中国时是否也采用了双重标准?本国产品与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在原料、配方等方面是否存在品质上的差异? 1月22日本报就上述问题向雅培公司采访,截至发稿前仍未得到回复。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