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魏隋明
日前,宁波问题乳品的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于部分抽检乳品“大肠杆菌最高超标1000万倍、β-内酰胺酶为阳性”的问题,宁波官方的解释正在发生改变。
27日晚间,在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织下,该市药监局、质监局、农业局、工商局等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详情外界不得而知,但就媒体采访达成意见: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宁波问题乳品事件唯一官方发言人,其他监管部门不得就此次事件接受媒体采访。
针对此次问题乳品事件,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最新说法是,鲜奶不合格原因是部分样品大肠菌群超标、β-内酰胺酶呈阳性。
鲜奶中检出大肠菌群超标以及β-内酰胺酶阳性和温度有关,夏秋季气温高,家庭定购的鲜奶由于未及时放置在冷藏条件下,会造成细菌生长,包括各种耐药菌株的生长而引起大肠菌群和β-内酰胺酶的超标。
为了论证上述说法,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还罗列了检测数据,即去年8~11月份,共对201批次鲜奶进行了β-内酰胺酶检测,其中8月份抽检74批次,35批次阳性,阳性率47.3%;9~11月份抽检49批次,4批次阳性,阳性率8.1%;11月份抽检78批次,1批次阳性,阳性率1.28%。这说明随着气候转冷,β-内酰胺酶的含量也会随之下降。
换而言之,宁波官方将问题乳品的症结,指向无人能够左右的天气。然而,对比前后两次解释,宁波官方对问题乳品的说法正在发生改变。
在问题乳品曝光之时,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撰写的“通报”中指出:造成鲜奶大肠菌群超标的可能原因包括,生乳在采集、贮存或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中消毒杀菌不严;运输、贮存、销售鲜奶过程中冷链断裂。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微生物繁殖。导致鲜奶β-内酰胺酶阳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内源性的,即由奶牛体内的耐药菌株产生的;二是为降解牛乳中残留的抗生素而外源性人为加入的。
如今,宁波官方将不合格乳品的问题出处指向温度,也就意味着,造成抽检乳品合格率低,更多是因为市民自身疏忽所致,不能埋怨政府和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最新解释,虽然可以用冷链断裂来解释大肠菌群超标,而β-内酰胺酶从何而来却没有说法。
作为没有执法职能的宁波食品安全委员会,其曝光不合格乳品的初衷,是希望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始料未及的是,宁波的问题乳品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期初将问题指向生产、流通环节,到如今的温度说,宁波官方“反应”之快让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