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天下先,食品安全牵动多方神经。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日前表示,为提高生产经营者安全责任意识,增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商务部门正着力打造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争取在“十二五”末基本覆盖国内百万人口以上城市。
2010年10月,财政部联合商务部率先在上海、大连等10个大中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今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天津、济南等10个试点城市。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系统应用在流通领域,由于可以精确定位责任主体,故意制售有害食品的不法分子也不敢肆意妄为,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严格把关,“但更多的是震慑作用,提升百姓的消费信心。”
肉菜有了“身份证”
“肉菜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目前肉菜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管理难度大,经营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安全隐患较多。”张正河告诉记者。
据了解,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流通节点和经营主体的责任控制,在建立肉菜追溯体系的农贸市场,每一斤肉、每一叶菜都有了自己的“保险单”,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追溯条码,就能查到农产品的产地、上级批发商和下端零售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快速逐级排查,为消费者的菜篮子加上一道“安全锁”。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京、杭州、无锡的批发、零售环节已经开始试运行这一系统,凡进入市场批发商和零售商都得通过IC卡交易。在完成交易后去结算中心结账,IC卡就相当于是银行卡,电子秤就好比ATM机,每次打印的小票就好比是农产品的“身份证”,记录了农产品从菜地和屠宰厂走到餐桌的全过程。
据悉,追溯体系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各个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追溯链条。拿猪肉来说,每批次猪肉的电子购销凭证上都有如下项目:供货商、进货商、到达地点、品种、数量、日期等信息,以确保每批次猪肉带着这些信息进入正规市场。追溯体系可以实现正向可查询,逆向可追溯。
消费者购物小票上则会显示出以下项目:生产基地、农产品追溯码、产品名称、重量、单价、总价等信息。通过拨打咨询电话或通过电子终端随时都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相关信息。
记者在财政部、商务部今年2月联合发出通知上看到,肉菜追溯体系试点任务主要包括: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汇集各流通节点信息,形成互联互通、协调运作的追溯管理工作体系,主要承担信息存储、过程监控、问题发现、在线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建立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按照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规范,与城市追溯管理平台连接,采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规范各个环节交易流程;探索适用的追溯技术手段,主要推行集成电路卡(IC)技术,采集、记录、传输每个流通节点的信息,将各经营节点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肉类蔬菜流通信息链条。等等。
这份通知上还明确,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环境建设和相关软件的开发、安装与测试,必要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购置,机房建设和网络租用,相关法规标准的制定等;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对批发、屠宰、零售、团体消费等流通节点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改造,为各节点统一开发相关软件,配备必要的电子结算、电子秤、信息采集及传输等硬件设备。
肉菜追溯体系已发挥作用
今年发生的“瘦肉精”事件让追溯体系大显身手。事件发生之后,职能部门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了涉事“瘦肉精”的发源地。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杨曙明表示,肉菜追溯体系确实在应对“瘦肉精”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凸显了肉菜追溯体系的作用和威力,应当积极部署,大力推进。
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建的中央和城市两级追溯管理平台已有一部分建成,各试点城市按照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的要求,在176个屠宰企业、100个大型批发市场、3000多个标准化菜市场、1400多个大中型连锁超市、4400多个团体消费单位开展了追溯试点。
这位负责人表示,打造正向可查询、逆向可追溯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不仅使消费者获益,农民的权益也可以得到保障,因为这一系统可以在数分钟内迅速追溯到发生问题的产品的批次和产地,便于精确定位、专项整治,避免行业内其他经营者受到波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元红接受采访时说,可追溯体系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当前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距离遥远,地方政府和生产者提高产量的动力远远大于控制质量的动力。但如果农产品可追溯,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地方政府以及生产者的责任意识。
“建立肉菜追溯体系无疑是好的,但它作为媒介工具,只能负责传递信息,并不能辨别信息的真伪。而恰恰我国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的最大监管漏洞在于生产源头,如果从源头下来的东西就有问题,那么即便信息传递平台建得再好也是于事无补。”张正河说。
专家也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肉类蔬菜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监管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相关环节责任约束不力,追惩机制缺失。专家建议可以从大宗食品、规模化的企业入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肉蔬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究链条,保障肉菜食品的安全生产、安全消费。
成本控制考验体系成效
在相关专家看来,建立流通追溯体系,可以实现肉菜质量的全过程无缝监管,从根本上保障餐桌安全,但这一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也应引起足够关注。
在商务部组织大规模试点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如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一度推广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其中北京推出的“奥运食品可追溯系统”,在奥运会期间广受好评。
然而,由于这一体系涵盖的食品价格普遍较高,有的甚至高出普通食品数倍以上,令多数消费者难以承受,几年下来,不但市场上“可追溯食品”寥寥无几,而且一些“可追溯系统”的设备闲置、信息陈旧,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
张元红告诉记者,“可追溯系统”的高成本导致了“可追溯食品”的高价格,直接限制了消费规模扩大,进而限制了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现在,20个城市进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特别要注意控制体系运行的成本。
他建议,财政支持资金应该更加关注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减少对生产领域的投入,政府应更多地承担流通领域的物流基础设施、市场交易系统、信息化采集系统的建设,缓解生产、流通企业的压力,以真正实现肉菜产品“保质”、“保供”、“保价”。
张正河表示,肉菜追溯只是一种事后追究制度,应该加强农民及企业的食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的意识,提高企业对该制度的认知度;目前国内农业生产经营者较为分散,建议建立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收购站,进行统一收购和管理;建立明确的追责惩罚措施,才有利于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不过,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国建立追溯体系的硬件基础薄弱,肉菜经营集中度低,包装化、品牌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此外,系统建设中需要链条中各部门和企业的配合,尤其提高一些不规范的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依然是难题。另外,小农经济的农业基础,让源头控制还存在盲点。在全国范围推广之后还要配套相关执法机构,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他山之石
德国:吃坏肚子,找食品警察
德国虽然食品安全问题不多,但如果怀疑食物出了问题,民众可以随时拨打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设立的24小时免费的投诉电话。马上会有“食品警察”上门采样,并及时送到权威机构进行检测。结果会在第一时间告知举报者,如果真是食物的问题,相关部门就会立即处理。
日本:可环环追溯责任
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管理模式。必须记录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