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鱼类“性早熟”虾蟹童子军 胶州湾海产减产严重

   日期:2013-05-18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41    

    十几种鱼类从胶州湾里消失,为了快速繁衍避免种群灭绝,不少鱼类性成熟、产卵时间提前,水质变差渔业资源减少……相比于二三十年前,青岛的渔业资源情况可谓"天上人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青岛沿海的生物资源在大量减少,部分物种已经消失,甚至难以构成足够大的种群,而原因则归咎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填海等,其中一些原因至今尚未得到改善。为了保障海洋渔业资源,我市海洋与渔业局每年都举行增殖放流,将10亿单位的鱼虾蟹"童子军"投入大海,确保海中资源不枯竭。

    物种减少

    胶州湾海产少了十几种

    "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除了干净的水、正常生长的藻类外,还应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只有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食物链才会运转下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曾晓起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多年,他曾经带着学生在胶州湾历经近一年调查,结合其他专家的调查结果,并与20年多前的胶州湾物种数据做比对分析,发现如今的胶州湾海洋生物减少了十几种,即使目前尚存的,多数种类的数量也岌岌可危了。

    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00余种,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仅胶州湾内就有113种鱼类。而曾晓起教授在调查时,共捕获106种渔业生物,包括鱼类58种和无脊椎动物48种,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鱼类减少了55种。曾晓起表示,由于调查时间为10月至翌年5月,无夏季渔获资料,加上近些年来环境变化与水域污染的影响,出现鱼类种数偏少,实际上很多鱼类大量减少,已经构不成足够大的种群,至于形成足以捕捞的渔汛,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线薇薇也认为,近海的渔业资源已经处于枯竭状态,相比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捕捞的优质渔业资源大幅度减少。线薇薇认为,从黄海、渤海的鱼礁投放来看,这对海洋生态起到了很必要的修复作用,鱼礁让海藻、鱼虾有了栖息地,能更好地产卵孵化,提高了海洋生物的繁殖效率,但这很难改变海洋生态环境的大趋势,但对小区域内的环境优化有作用。

    恢复生态环境是项大工程

    调查数据可以说触目惊心,曾晓起分析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胶州湾水域的优势鱼种以青鳞鱼和斑鰶居首位,其次为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等。本次调查中,青鳞鱼仅在10月和5月的渔获物中出现,占鱼类渔获量的1.5%和1.8%.斑鰶在10-12月和4月份出现,其中4月份定置网渔获中占鱼类渔获量的9.8%,其它月份仅占0.4%-1.4%,"也就是说,30年前胶州湾里最常见的两种经济鱼类,现在都已经十分少见,根源在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

    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曾晓起直言不讳地说,过度捕捞大量鱼类、消灭几个物种只需要10年就能做到,但恢复生态环境却是一件遥遥无期的大工程。"胶州湾里消失的鱼类,多数处于食物链的高端,它们以小鱼虾或海藻为食,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可大环境的改变让这些鱼类减少,但人们需求却不断上涨,这很可能会加快胶州湾更多鱼类的减少甚至消失。"

    曾晓起认为,一些繁殖能力强的鱼类,在无外界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可能一两年就能恢复种群数量,但多数鱼类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恢复,而有的海洋生物消失,谁也无法预料多少年才能恢复原状。

    繁衍问题

    鱼虾繁衍"老巢"被破坏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任一平教授对沿海生态破坏痛心疾首,他认为这让很多经济鱼类无处产卵,最终导致了持续减产。胶州湾风浪较小,温度适宜,而且海底礁石、海藻多,曾是多种鱼类和经济无脊椎动物产卵、觅食的场所,湾内周年都有鱼、虾和头足类交替产卵繁殖。

    任一平研究发现,不仅是胶州湾,青岛沿海很多地方的鱼类种类组成具有季节特点,但鱼群均以小型鱼类或幼鱼为主,一般重量不超过一两。一名专家表示,幼鱼的存活和数量是鱼类资源补充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鱼类幼年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相比于二三十年前,胶州湾的产卵场功能有所退化,但在调查时任一平在胶州湾内发现40余种幼鱼,尤其仍存在白姑鱼、鮻、许氏平鲉、钝吻黄盖鲽、短吻红舌鳎等经济种类,表明胶州湾仍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幼场。因此,加强胶州湾潮下带浅海生态环境及幼鱼资源的保护,对鱼类多样性保护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包括中国对虾、带鱼、斑鰶、青鳞鱼在内的很多海洋生物,都将胶州湾当成繁衍后代的好地方。可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胶州湾的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填海工程让很多生物没有了栖息地。"曾晓起教授认为,胶州湾不仅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食物链也已经被打破,甚至面临着新的危机,以大量捕捞玉筋鱼为例,这种被俗称为面条鱼的生物,是鲅鱼的主要食物,可随着其它大鱼的减少,玉筋鱼已经是餐桌美味,试想一下玉筋鱼被捕捞光了,老百姓还能轻轻松松吃到鲅鱼吗?

    拯救族群

    鱼类自救提前性成熟

    "随着近海鱼类的种群减少,出于自救的目的,很多鱼类提前成熟产卵,确保种群保持在一个数量级别。"曾晓起教授告诉记者,研究表明全球的渔业资源都或轻或重存在这种现象,以小黄花鱼为例,30年前的情况是三龄鱼才会成熟产卵,可研究发现,性成熟时间已经提前到了二龄,中国的情况更严重,青岛沿海的小黄花鱼性成熟年龄已经提前到了一龄鱼,"也就是说,原来长三年才产卵的小黄花鱼,现在长一年就不得不性成熟产卵,否则在高强度的捕捞下,无法保证种群的延续。"曾晓起表示,鱼类提前发育是种群濒危的一种危险信号。

    同样存在这种情况的还有带鱼,研究发现,沿海带鱼数量已经大幅减少,甚至在近海已经无法形成渔汛,从提取的样本看,渤海带鱼的产卵年龄竟由二龄提前到了一龄。"这可是个危险信号,因为产卵期提前,意味着带鱼身体未到正常成熟年龄即匆忙产卵,后代的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形成种群退化的恶性循环。"曾晓起教授说,生长时间的不同,带鱼的长度、宽度必然有差别,种鱼优良程度直接决定后代质量,由此可见一斑。而改变这种现象,彻底恢复近海经济鱼类的种群规模,除了要控制污染、缩减捕捞量之外,还要加大人工放流数量,加强休渔期管理,让其得到休养生息的环境。

    水质变差

    大海孕育能力严重降低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渔村的工业化发展很快,而且越来越多的渔民开始转行。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还办起了加工厂,加剧了近海无鱼。鱼究竟哪去了?中国海洋大学一名教授表示,鱼虾并非"出逃",而是保命。目前青岛近海的水质,不适合一些鱼虾的生存和产卵。水质差和"绝户网"相互作用,已经成了恶性循环。不光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污染水质,近海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废水,也加速了水质恶化。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院海洋科学教研室主任詹天荣分析说,海洋生态遭到破坏,污水排放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海边散步或者取海水样品时,经常会闻到臭味,一些排水渠将并未处理干净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剥夺了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詹天荣主任认为,除了一些企业不自觉外,监管的漏洞和违法成本低,都是屡禁不止的原因,但詹主任还表示,近两三年以来,青岛进行环境整治,河流的整治效果很明显。

    专家说,目前很多海洋生物的洄游通道以及排卵场地都遭到严重破坏,而近海物种过于单一,不利于海洋资源进行自我修复。这不仅仅是黄海海域的问题,"四大渔场"乃至整个中国近海海域,都日益凸显出这个问题。想要恢复渔业资源,要先从恢复水质和鱼虾生存环境上入手。据了解,根据《2011年全国环境公告》,中国沿海生态系统亚健康、不健康率已经超过了八成,仅有16%生态系统较为健康。其中的瓶颈在于,多数渔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都与经济发达地区重合,因此受到的工业污染更加严重。而岛城的鱼能否游回来,需要渔业、环保、生物等多个部门共同关注和努力。

    船网双控

    让近海鱼得以休养生息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11年岛城水产品产量达到了113万吨,而其中远洋捕捞的总量只有6700吨,还占不到捕捞总量的1%.究其根本,捕捞船全在近海扎堆,而近海鱼资源很有限。近海没了鱼,主要还是过度捕捞所致。

    海洋渔业专家表示,过去岛城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对渔民的管理比较开放,而捕鱼是渔民的生存需求。"2002年青岛有7700条捕捞船,到今年,已经减少到5000条。但是这5000条船想在近海'吃饱',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近海的鱼资源逐渐枯竭,这些小船肯定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大规模捕鱼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开始实施船网双控。这种规定有点类似于买车,要按'执照'捕捞。哪种网在具体什么区域捕捞,网口多大,都有严格的标准。此外,现在渔业部门也是积极鼓励,控制捕捞船总数并逐年递减;给予渔民一系列补贴,让渔民的船拆小变大,进入远海作业,或是作为人工鱼礁,把小渔船拆解沉入大海,让近海的鱼得以休养生息。"

    增殖放流

    10亿鱼虾蟹"童子军"入海

    为了让海洋里有鱼虾等资源可捕捞,市海洋与渔业局每年都组织增殖放流,将鱼虾、贝类、软体类海洋生物的"童子军"放入大海。据介绍,我市2012年海水放流水域主要选择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崂山湾海域,取消了去年放流效果不佳的横门湾,淡水水域主要选择莱西湖、尹府水库等大型水库,投入资金总数达到1290万元。全年放流水产苗种6.18亿单位,其中完成市级放流任务4.77亿单位。

    "增殖放流的这些鱼虾蟹等,都是很好的经济产品,目的就是等它们长大了让渔民去捕捞,经测算投入和产出比例达到了1:10,海蜇甚至达到了1:20,未被捕捞上来的则成为海洋资源的补充,避免资源过快减少。"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放流的都是苗种,但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到了秋季休渔期结束,虾蟹就基本成熟可以捕捞了,投放的鱼苗,也将在一年半后长成。

    "增殖放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作人员介绍,从1986年增殖放流开始实施之后,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发现,原先消失不见的对虾、梭子蟹种群等在近海海域又重新形成。按照近五年的实践证明,立虾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10,梭子蟹达到1:15,渔民直接从中受益不说,大海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建海洋牧场保渔业资源

    除了伏季休渔、增殖放流之外,本市还通过兴建海洋牧场,保护渔业资源。海洋牧场里种的不是"草",而是废弃不要的旧渔船、车辆、废轮胎以及大石块 、钢筋混凝土构件。投入海底的它们再"种"上各种海藻,就成了动、植物良好的生息场所。

    本市自2001年开始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至2010年底已有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5处人工鱼礁启动建设,完成投资1.28亿元。

    今年,全市首个公益型人工鱼礁项目也在崂山区准备建设。计划到2015年,在全市沿海适宜海域建设8处人工鱼礁区。

    【倡议书】

    拒吃"鱼子虾孙"为后代留点海洋资源

    经常逛市场的人会发现,总有一些摊上摆着小鱼小虾,比如半斤重的小鲅鱼,再过上几个月,就能长到三五斤,而且小的还不好吃,手指头大小的杂鱼也不少。尚未长大的小鱼虾一部分上了市民餐桌,还有一部分价值更低的,则被贱卖至养殖场当饲料,这不仅让海洋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甚至让很多以小鱼虾为食的鱼类少了粮食。

    继续这样吃下去,很可能我们的子孙连野生鱼虾都见不到了,更谈不上品尝原本唾手可得的美味。原本青岛人引以为豪的带鱼、大黄花鱼、小黄花鱼、乌贼,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让我们一起拒绝购买、食用鱼子虾孙,为子孙后代保留下海洋渔业资源,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有小部分渔民和商贩捕捞、销售鱼子虾孙,也无法在市场上获利。钓鱼爱好者们,如果钓到小鱼,请及时放生,给它们长大的时间。

    希望市民们不仅从自身做起,拒绝吃鱼子虾孙,还应该在看到市场有销售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让捕捞及销售方,都能受到相应处罚。

    本版撰稿 记者 陈珂 摄影 王建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