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专家析疑人基因转到牛体内产出的奶是否有害

   日期:2005-10-0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佚名    浏览:294    
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牛,与普通的奶牛没有任何区别。但人们对这种克隆牛还有不少疑问:人的基因转到牛体内产出的奶会不会有害?昂贵技术农民能不能用得起?今天,请您关注——

2003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在美国、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先后生产出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后,成功获得中国第一头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同年10月,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转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并开创了用冷冻卵母细胞克隆成功的先例。

从外表看,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牛,与普通的奶牛没有任何区别。但人们对这种转基因的克隆牛还有不少疑问。就此,记者访问了从事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李宁教授。

在世界转基因克隆领域,中国也有几个世界“首次”:批量生产体细胞克隆牛300多头,数量之大为世界之最;妊娠率35.2%(国际水平为21%);产犊率15.8%(国际水平为10%);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妊娠率27%(国际水平为10%-15%);产犊率30%(国际水平为10%-15%),李宁说,我们有些失败是因为有的基因在克隆中没有正常恢复,相关的技术正逐步得到解决。

人基因转到牛体内不会有害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对转基因牛奶可治疗胃病提出疑问,这种“药奶”安全吗?转基因技术是否会使牛发生变异?李教授说,动物的基因形式和人类相同,从人类染色体上切下来的任何基因都可直接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分离和克隆基因的手续相对简单。经过我们的试验研究,人体的基因转到牛体内,不会产生任何变异或有害物质。比如,动物乳房细胞可以使任何基因正确表达,并正确进行后加工。因此,动物乳房细胞所生产出来的蛋白质与天然产品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活性上都没有区别。不论这种蛋白质原来是在垂体细胞中生产的,还是在肝脏中生产的。乳房却是相对独立的系统,血液中的蛋白质有时可以进入奶中,但奶中的蛋白质永远不会进入血液。因此,只要是乳房生产的任何蛋白质,即使是生理功能很强的激素类蛋白质,也不会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自然对人也没有危害。

李宁说,人类用大肠杆菌制药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用的也是转移技术。为什么没人怀疑大肠杆菌制药的安全性?因为国际药检条例中有一个原则:一种药无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只要经过临床实验,证明其成分有效,副作用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就会承认。中国科技人员获得的转人溶菌酶基因奶牛以及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在转基因奶牛乳房中实现的高效表达,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李宁课题组从事的这项研究的一个目的,是要用转基因技术获取用常规方法较难得到的药物,重点是做抗体,这是目前攻克癌症的最好办法。于是,他们瞄准了转基因奶牛,以将奶牛视作“加工厂”,而这样做比传统制药便宜得多。据预测,光是转人乳铁蛋白克隆牛乳房生物反应器每年可产生418.73亿人民币经济价值。目前,国外已有多家做抗体的科研机构或公司前来与李宁联系,希望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转基因克隆牛生产平台,制造出更多降伏癌魔的良药。冷冻母细胞克隆成功为批量生产迈出关键一步。

昂贵技术农民能用得起

李宁说,用大肠杆菌发酵生产人的蛋白质是一个工业过程,需要精良的设备;而用乳房生产同类产品是一个农业过程,如果不考虑产品提纯,不需要复杂设备和素质较高的操作人员。牛、羊吃的是草料,生产的是奶,奶中的蛋白,完全是常规奶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成本之低,其他系统无法相比。作为一种农业生产过程,乳房生物反应器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产的天然资源,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很轻微。

用乳房生物反应器生产产品可以对市场做出灵活反应。由于牛、羊体内重组的外源基因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因此,在市场对产品需求旺盛时可扩大畜群;市场缩小时可以减少畜群头数;需要等待市场时可以用保存精液或胚胎的方法保种,使所受经济损失不大。

动物转基因技术在世界上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还没有一个国家将其产业化。但是,李宁与他的伙伴认准了这是将我国畜牧业变成高回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这就比发达国家在产业化方面有更为迫切的愿望。但是,昂贵的成本和复杂的技术会不会成为向农牧民推广这项技术的瓶颈?

据山东省梁山克隆畜牧产业公司有关人员介绍,他们开始也不知道转基因克隆牛该咋养,一头牛一天加七八斤精饲料。结果胎儿过大,难产率高。后来摸到规律,喂普通草料,不仅顺产率高,而且节约成本,一天就一块多钱。算了一笔账,用了五六百元的成本,繁育价值上万元的转基因克隆牛。当然,现在应用还早了点,农民需要的是能掌握的傻瓜技术。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