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高效的物流体系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

   日期:2007-02-2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佚名    浏览:765    
食安全和粮食供求平衡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粮食生产与粮食需求的协调问题,而是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的协调问题。因为,能够对粮食安全和粮食平衡产生最直接、最全面影响的是粮食的综合供应能力问题。所谓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实际上就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的结合体。当粮食综合流通能力非常强,从生产到消费的通道极其顺畅且通达时间接近于零时,粮食综合供应能力才等同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在决定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强弱的诸因素当中,如果说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则高效的物流体系建设更为重要。

为什么下这样的论断?主要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产量可基本稳定在4.5—5亿吨之间,但人口众多的国情依然决定了我国的粮食供求是一种紧平衡的态势。二是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放开的市场价格,决定了粮食的流量、流向较以前都会有新的变化。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粮食每年的总流量高达1.7亿吨,其中跨省的约7000万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提高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就成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尤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在新的粮食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除了总量问题之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及时将有限的粮食运到需要运达的地方,以便有效地分散供应到各地。记忆犹新的2003年广东等地的粮食大幅度上涨,80%的原因便是来自于物流脱节。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目前,我国的粮食流通资源配置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上——粮库布局分散,远离港口、铁路和交通要道,搬倒装卸手段落后;仓储、加工、运输、供应、市场等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流转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物流不畅。这样的流通格局,在粮食市场放开后我国粮食产需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已明显地表现出滞后和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大对现有粮食物流资源和要素进行整合重组,的力度,加强通道建设和设施建设,尽快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要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必须促进粮食产区与销区的对接,鼓励销区在产区异地储存粮源。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销区的粮源;又可以在运输的时机上选择淡季,避开旺季;还可以做到产区存粮,就地轮换,操作方便,节省费用。

 要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科学是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科学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就如同一个重要的粮食中转基地,可以做到尽可能大地去增加流量,尽可能合理地去确定流向,尽可能广地去扩大辐射面。因此,一定要严格论证,周密规划,切实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要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必须完善和提升粮库设施建设。当前,搬倒装卸的落后性在粮食集中入库和发运时表现的特别突出。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高标准的现代化粮库的改造和建设,配备先进的出入库设施,用较高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去提高粮食散装、散卸、散存的能力。

要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必须实现从包粮运输到散粮运输的转变。从全国范围看,传统的包粮运输目前仍占80%左右,已成了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的瓶颈。特别是粮食产区,受经济水平的左右,普遍存在着散粮运输工具短缺的现象。对此,各级相关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在配套资金投入上给以扶持,使散粮运输火车、汽车、集装箱以及库内小型运输车辆匮乏的问题得到解决。

要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造粮食的水路、铁路和公路联运通道,做到合理利用公路网络,统筹解决铁路运力,大力开发水运潜能。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