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上海市场上的新大米供应已提前启动。记者昨日走访了沪上多家超市发现,贴有“新大米”标志的包装大米悄然占据了货架的显著位置。据介绍,受成本上涨的影响,今年第一阶段上市的新米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要略高0.1至0.2元。
面对市场上各类新米,上海粮油学会有关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新米时,应尽量挑选有包装的品牌新米,以避免买到可能掺杂了陈米的产品。此外,消费者还应注重大米的营养成分,而不要过分看重其加工工艺,以“价高”作为好米的衡量标准。
上海粮油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志伟表示,目前沪上超市售米约占市场销量50%以上,目前新米价格也略高,但随着11月新米全面上市,价格将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
上海市场上销售的大米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及江苏等省份,还有一部分来自安徽、四川等地。东北产的大米颗粒饱满、富有弹性,大米的营养也相对更高。而来自江苏等地的大米则口感软糯、口味香。此外,来自日本、泰国等地的大米也受到部分市民的青睐,但市场份额不足1%。沪上部分大米品牌企业正在和宁夏、新疆等地的大米供应地洽谈,今年年底前,沪上市民有望吃到来自西部的优质大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一些新米纷纷加入了营养概念,如加入了叶酸、胡萝卜素,有的大米甚至强调“保健功能”,如“钙强化”大米,“含硒”大米等,这些大米看上去十分“精致”,价格也都不便宜。有专家表示,市场上很多号称是营养概念的大米都只是噱头,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谨慎。
上海粮油学会的专家表示,部分消费者对大米存在着一定的消费误区,认为加工精度越高、价格越高的大米就越好,实际上,越精致的大米营养越容易流失。相反,质量过关的糙米往往更能留住营养。而一些“天价”大米往往是商家炒作出来的,部分品牌的本土大米在口感、质量上并不比一些“天价”大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