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科技工作者针对啤酒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产学研结合,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对云南啤酒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过春风十里,正荠麦青青”,4月的云岭大地,再现着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里描绘的情景:田间麦浪翻滚,油绿喜人。
“云南是中国大麦资源多样性中心,也是中国啤酒大麦的高产区。全省大麦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作物种质评价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曾亚文研究员说:“发展啤酒大麦,云南得天独厚。”在啤麦研究领域付出诸多心血的他对云南啤麦产业发展了如指掌:“云南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大麦,具备生产高品位啤麦的条件;依靠科技创新,云南已筛选出多个优质高档啤酒大麦新品种推广应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优质高档啤酒大麦生产列为云南省西部大开发的优势领域;作为世界啤酒第一产销大国和啤酒大麦进口国,我国每年对啤酒大麦的年需求量在500万吨左右,而国产啤酒大麦年产仅230万吨,云南啤麦产业化具有广阔空间;大麦具有晚播早熟的生育特点,种植高产高效,可促进云南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啤麦育种及检测手段滞后、啤麦量少和麦芽厂小等因素是制约云南啤酒产业发展的瓶颈”,让曾亚文忧虑的是:云南啤麦育种比国外整整落后了130年。“选育自主知识产权啤麦新品种,延伸啤麦产业链对发展云南啤麦产业至关重要,”曾亚文表示。
2003年,在省科技厅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支持下,省农科院生物所、浙江大学、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昆明华狮啤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云南省啤酒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通过食品科学、生物技术、啤麦遗传育种及其栽培学等多学科、多种方法和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新的无甲醛添加啤酒工艺技术,以优质啤麦高效育种及其试验示范推广为重点,促进优质啤麦商品基地建设,延伸云南啤麦、麦芽和啤酒工业产业链。
“着重解决云南啤酒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我们的目标”,课题主持人曾亚文说。朝着这一目标,课题组团结协作,深入田间、高校、企业,展开了艰苦攻关。
经历5年研究,凝结着科技工作者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课题组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年3代啤麦育种及其良种繁育体系,育成10多个优质啤麦新品系,其中K11和K15经全国麦芽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达国家优级啤麦和麦芽标准。选育出比“港啤1号”增产10%以上的12个啤麦新品系,其中“澳选3号”获省品种证书,2004年—2006间示范推广10万亩,增产512万千克,净增产值800多万元,2007年达15万亩,使云南成为国内澳麦推广面积最大的省份;采用云南产优质啤麦与浙江大学无甲醇啤酒酿造技术相结合,课题组研制出无甲醇啤酒酿造新工艺,建立了中试生产线,生产无甲醛添加啤酒17万多吨,实现产值5.12亿元,合计节约成本1700多万元,产品经国家法定部门检测符合GB4927-2001啤酒优级标准;驯化低发酵度菌种KM220,并酿造2000多吨低醇啤酒,实现低醇啤酒产业化;此外,课题组还成功克服了国内小麦啤酒酿造中的麦汁、啤酒过滤困难和啤酒非生物稳定性差的两大难题。
啤麦作为啤酒工业的“生命线”,对啤酒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课题组开创的相同地点同一组合(品种)一年3代啤酒大麦育种及良种繁殖技术体系不仅为省内外大麦加速育种进程采用,也为世界大麦育种提供了样板。其次,通过2003-2007年两轮四年8个点省啤麦多点试验鉴定出比“港啤1号”增产10%以上的12个优质啤新品系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国高档啤酒原料“Schooner”必须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状况,经澜沧江啤酒集团收购400吨麦芽加工证实,各项啤麦、麦芽和加工指标均可与进口澳麦相媲美。第三,采用云南产啤麦与无甲醛添加啤酒新工艺相结合,确保了啤酒饮用安全。同时,该课题延伸拓展了我省啤酒行业产业链,形成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三赢”格局。啤麦产业化涉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业科技、储藏等,啤酒麦芽工业涉及包装、运输、各种服务业、销售机械制造等。课题的实施促进了云南啤酒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全省啤麦种植面积由2002年40多万亩发展至2007年300万亩,啤酒生产能力由2002年25万吨增至2007年55万吨,麦芽由2002年3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8万吨。而且还将云南啤麦主产区、8个以上州市啤麦育种推广机构、最有实力的两大啤酒集团和3大麦芽厂等整合成多行业产业链,使云南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啤麦生产基地。
“科研无止境,这只是一个新的开端,”目前还主持着“优质啤麦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等4个啤酒产业相关课题的曾亚文心中牵挂的还是心爱的啤麦研究。“毕竟能在全国排第一的产业不多,希望我们科技人员能为云南啤酒产业做大做强发挥作用,让承载无数希望的这一优势产业真正成为云南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