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观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草地畜牧业也相应地出现变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任务,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本期嘉宾: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主任 潘学标
采访人:本报记者 吴越 王素琴
近年来,气候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它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样,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在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的专家讨论会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主任潘学标教授就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发表了看法。
草地变暖变干 气候变化引发畜牧业多种问题
潘学标介绍说,从近年北方草地畜牧业地区气候变化的总体上来看,呈现出一种变暖变干的趋势,这种趋势造成北方草地畜牧业区的中东部降水减少,农牧交错带边界出现南移。
北方草地畜牧业地区的气候变化,直接导致草地植物的物候期出现变化,并引发多种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草地植物物候期出现变化,其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变大。气候干暖化导致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同时会使草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量减少,覆盖度降低,从而使草地沙化加快,甚至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地。同时,草地生长量的减少使得其载畜量也下降,间接导致牧民的收入水平下降。此外,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产生对饲草供给和牧畜产生双重影响,还可能导致“白灾”和“黑灾”及沙尘灾害的增加。“白灾”又称“白毛风”,在气象上称为“吹雪”或“雪暴”,使游牧的牧民和羊群迷失方向,交通受到严重阻塞。由于积雪掩盖草场,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如果冬季贮草量不足,会造成牲畜饥寒交迫,病亡量增加。“黑灾”则是指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白灾”和“黑灾”都是对牧区影响巨大的灾害。
据潘学标介绍说,目前北方牧区草地退化现象严重,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牧业生产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北方草原长期处于一种满负荷、超负荷的利用状态,不仅突破了草原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和水、土、生物循环再生机制的底限,而且超越了草原在丰年时利用的上限,导致草原退化速度逐年加快。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给草地畜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制定重点战略 提高牧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潘学标向记者介绍说,从长远来看,制定科学的适应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的战略任务,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而这一战略任务,既要针对草地畜牧业本身,又要包含对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教育。
首先,要坚持草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要把新牧区建设与增进牧民生活水平一致为目标,通过生产条件建设、草地管理与畜群管理相结合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协调畜草平衡,减缓草地的超载压力,将生态脆弱区的牲畜量调整到区域载畜量的平衡点之下,切实保障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采取科学管理的方式和加大草地畜牧业地区各种适应技术的研究,增强牧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牧区的综合抗灾能力,增加草地牧业生产的稳定性,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的新时空格局上的变化和极端事件。
如何将战略重点任务落到具体实处?潘学标教授介绍了几种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坚持草畜平衡的适度放牧原则,可以采取合理轮流放牧与季节性放牧、围栏封育与休牧、减少放牧的强度等措施。通过打贮草、棚圈建设等工作来加强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抗灾和防灾能力。农牧结合,充分利用农区的作物秸秆和直接生产的饲草料于牧业生产中。
与此同时,潘学标建议,政府部门应制定牧区保险、饲草储备、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扶持草地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在以政策为指导的前提下,也要加强培训和草地牧区的管理,尤其是提高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进行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增强牧民自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