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日在第112届广交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与上一届广交会相比,本届广交会采购商和与会人数同及成交额双双下滑,下滑幅度均超过10%,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不少企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营压力大。一些企业通过大力转型升级提高了竞争力,成交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企业。
老采购商
成中流砥柱
与会人数明显下滑,老采购商成中流砥柱。据广交会官方统计,截至11月3日,第112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88145人,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与会人数比第111届同期减少10.26%,比第110届同期减少10.05%。
值得一提的是,老采购商成为第112届广交会与会客商的主流。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说,老采购商与会人数达137936人,占总人数73.31%,创广交会分三期举办以来的新高。
成交额明显下滑,但转型升级成效开始显现。截至11月3日,第112届广交会出口成交326.8亿美元,比上届下降9.3%。而且中短单增多,从目前订单情况看,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86.6%,增加了0.3个百分点。
从地区看,欧美日等传统市场降幅明显,新兴市场降幅较小。刘建军说,受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中日关系影响,对欧盟、美国、日本成交分别下降10.5%、9.4%、36.6%。新兴市场成交降幅较小,对东盟、中东、金砖四国成交降幅分别为7.9%、5.7%、0.7%,均低于总成交降幅。
从行业看,生活必需品等刚性需求行业成交增长。食品、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成交分别增长14.5%、26.9%。机电商品、纺织服装成交下降11.6%、15.5%。需求弹性明显的行业大幅下滑,如皮质箱包、木质玩具成交额分别下降了37.7%、48.7%。
刘建军说,本届广交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严峻形势的背景下举行的。“从目前的数据看,人数和成交额的‘双下滑’反映出今年外贸‘保十’任务艰巨。”
企业奋力应对
转型成效初显
可喜的是,不少企业奋力应对困难,转型升级成效开始显现。刘建军说,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企业纷纷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本届品牌展区成交125.8亿美元,虽然同比上届下降了5.4%,但比总成交降幅低3.9个百分点。从行业对比看,每家品牌企业平均获得的订单数是非品牌企业的3倍,平均成交额是非品牌企业的6.2倍。创新产品多、设计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成交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企业。
品牌买卖生意火爆
最高价过百万欧元
在本届广交会上,一条醒目的广告语刺激着来往客商的眼球:“出售/租赁意大利老品牌给中国企业!”在这条口号的下面,还不无诱惑地加了一句:“意大利品牌抢购中!”
“算是抢购吧。”打出这条广告的意大利工业设计企业“简约城市”公司的一位员工这样说。他说,企业在华经营主业还是为中国企业提供各种设计解决方案,但现在看来,给中国企业倒腾一些意大利“老品牌”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罗曼·杰罗诺克本人似乎就是这种广阔前景的一个例证。在展会上,众多到访的中国企业人士使他很难抽出时间接受采访。他介绍说,目前中国企业对意大利品牌的兴趣广泛,不仅包括人们较为熟悉的家具、服装、纺织品等,大批中国企业还在求购体育用品、小型家电、餐具等领域的意大利品牌。从该企业售出的品牌价格也较为悬殊,便宜的一万欧元即可获得,部分品牌的价格则超过十万甚至百万欧元。
“如果一家中国企业希望获得一个有着50年以上历史、在欧洲和其他国际市场都拥有销售网络且有一定设计研发能力的家具品牌,那么就要准备付出100万欧元左右的购买费。”他说。
中国企业付出不菲代价获取外国品牌,目的何在?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说,“从头开始培育品牌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收购知名品牌是便捷通道,联想收购IBM就是一个范例”。
然而,大部分购买意大利品牌的中国企业,“志向”并不是国际市场。罗曼·杰罗诺克说,据他所知,绝大部分购买意大利品牌的中国企业,是为了扩张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以往很多中国企业给自己取一个‘意大利名字’就觉得够用了,现在这种做法已经不容易产生吸引力,人们觉得购买一个实际存在的意大利品牌作用更大。”他说。
究竟指望意大利品牌在国内市场上起到什么作用呢?一位参加广交会的中型餐具企业销售人员说,这就等于凭空给自己的产品“镀了一层金”。“很多企业也是迫于无奈,国内市场就认‘洋品牌’,有了这个以后进卖场更容易,而且也能卖出高价。”
中国企业到底该买什么
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这里面的差别。近年来,国内市场上的“伪洋品牌”现象一直引发很大争议。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无论是自创“洋品牌”还是买来的所谓真的“洋品牌”,都有试图鱼目混珠的意味。
那么,购买洋品牌装在毫无渊源的中国制造身上算不算“欺骗”?罗曼·杰罗诺克说“转让品牌本身不是问题,我们和中国厂商的交易符合意大利和中国两地的法律,但如何运用这些品牌,那是购买者的事情,他们应当负起责任。”
广东商学院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企业购买“洋品牌”,重点应放在获取该品牌的设计能力和营销理念上,而不是想着通过获取“洋品牌”三五年的使用权挣快钱,“我国一些汽车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可以参考”。
即使作为一个受益者,罗曼·杰罗诺克也给出了同样的看法。他说,在他看来,意大利老品牌的价值绝不只是一个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牌子那么简单。“在这些品牌背后,都要有能够支持这些品牌延续和发展的设计和营销能力。我觉得中国企业应该更注重这些能力的获取,将更加成熟和国际化的设计能力通过购买品牌融入企业自身的发展进程中,才是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有利的事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