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地处皖东,毗邻南京,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主城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素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之美誉。“皖江”牌蔬菜位列“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之首,畅销全国。
和县蔬菜缘何在蔬菜王国里“独领风骚”?规模——“无与伦比”
1983年,家住历阳镇太平村的和县蔬菜5大能人李正飞、刘斯荣、黄耀祖、尹仁志、黄立方开始搭盖塑料大棚,培育早辣椒、早番茄,当年就实现亩均2500元的纯收益。当时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年收入也不过1000元。种植1亩蔬菜,相当于家中有二、三个大学生在领工资,更相当于种植棉花、小麦等普通经济作物效益的十倍,被誉为“一亩菜,十亩田”。1984年,和县政府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并成立蔬菜研究会研究解决栽培技术问题。于是,亲帮亲、邻带邻,加上行政推动,大棚蔬菜种植得以在全县迅速推开,种植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连年攀升,现已建成40多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品牌——“声震九州”
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抢占市场制高点,必须打造品牌、擦亮品牌,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此,从2002年起,该县依托皖江大市场和上海济洪公司两大龙头企业,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先进示范基地,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蔬菜生产的无公害化和品牌化建设。与此同时,以五届蔬菜博览会为契机,全力推介“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品牌。2005年,“皖江”牌蔬菜荣获国家商务部三绿工程办公室评选的“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第一名;2008年,“济洪”牌蔬菜辣椒、番茄、茄子、黄瓜、樱桃番茄5个品种顺利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该县加大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农产品认证80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新增10个。
在品牌的有效带动下,和县无公害蔬菜声名鹊起,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更是级级攀升,畅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如今,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麦德龙、欧尚、家乐福、新一佳、农工商等大型连锁卖场里,在香格里拉、万豪、波特曼丽嘉酒店等数十家五星级酒店里,都能看到和县蔬菜的身影。创新——“抢先一步”
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等“三新技术”的应用,让和县菜农们真正体会到了“轻松种菜,快速致富”的乐趣。如今,和县各类蔬菜基本实现良种化,整体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一些大宗种类,如辣椒的用种已历经5代以上的更新,番茄品种则更新了4个代次以上,瓜豆类也都更新了2-3个代次以上。“春提前、秋延后”的技术早已成了“小儿科”,秋早熟栽培、高密度特早熟栽培、秋延越冬在田保鲜栽培、遮阳覆盖越夏补淡栽培、膜下软管微灌、高温煮田抗重茬、嫁接育苗等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技术得以推广应用。无纺布、微滴灌、遮阳网、防虫网和钢架大棚等新材料、新设施的应用业已普及。
在所有新技术中,有两项是“菜农首创”。1997年,两位着名的日本蔬菜专家看到和县蔬菜连茬种植后,当即得出一个结论:这儿的蔬菜将会有灭顶之灾。因为蔬菜连茬种植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在日本每种一茬蔬菜都要用一种昂贵的药物,才能保证第二年的生产。但和县菜农们采取息夏高温煮田等办法,彻底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科技生产难题。
另一项“全国首创”的实用技术,是菜农们从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的一整套“红椒在田保鲜技术”。他们采用调节空气、温湿度,适量浇水追肥和生物农药杀菌等方法,能够让第一年冬天成熟的辣椒在田保鲜至来年5月。每年春节前,当外地产的红椒基本绝迹时,和县“在田保鲜”的红椒在市场上“一枝独秀”,成了各地市场竞相争购的“香饽饽”。提升——“与时俱进”
2011年8月,和县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提出蔬菜产业“西移北进”的发展战略。按照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全县的蔬菜生产布局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江第一阶梯向纵深的第二、第三阶梯转移。到2015年,该县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50万亩,形成以功桥、西埠、历阳、善厚等乡镇为主产区、以特色蔬菜立体高效种植为主要内容的西北部蔬菜产业带,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总产量逾百万吨,产值达15亿元以上。
“蔬菜产业提升行动”为和县的蔬菜产业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继去年安排500万元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后,今年该县加大奖励力度,再次拿出1000万元奖补资金,并专门成立蔬菜产业发展局。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基地建设、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品牌培育等。各乡镇也每年安排10万元至2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蔬菜生产。目前,已新增500亩以上的蔬菜标准化核心基地8个,总面积近万亩。(刁春弟)和县旅游业“以奇制胜”
“2011年,和县实现综合旅游收入6.9亿元,接待游客90.2万人次。”和县旅游局局长张春原谈到该县旅游发展时说,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旅游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和县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神奇资源——“叹为观止”
和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兼具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不仅有楚霸王项羽的灵祠,李白吟诵的天门山,距今三、四十万年的“和县猿人”遗址,刘禹锡淡泊名利的陋室等;还有镇淮楼、万寿塔、凤林禅寺、昭明塔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和县英才辈出,唐代诗人张籍、南宋歌豪杜师雄、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林散之、中科院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历代文化名人灿若星河。张春原说起和县旅游文化资源,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介绍,和县旅游经10年成长,已然“亭亭玉立”。如今,一个方圆180平方公里的北部山区休闲度假疗养基地,以霸王祠、陋室、天门山、陈桥洲为节点,以长江为纽带,以休闲娱乐为主打,纵深50公里的沿江旅游观光带已见雏形。
旅游不是孤立的,它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名片,旅游需要文化这样的内在引擎才能飞速前行。为此,该县不断挖掘文化潜质:2008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目前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已达133处;包括龙潭洞、万寿塔、陋室、霸王祠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并有国家级东路庐剧、省级和县剪纸、羽毛贴画在内的各级“非遗”名录20个。
“吃住行购游娱”是旅游六要素。和县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旅游品牌,绿色蔬菜、盛家口麻油、霸王酥、一品玉带糕、新桥茶干、戚镇豆腐卤、香泉湖禽制品和炸牛肉、锅贴饺、小笼包、大火板、善厚羊肉面等美食享誉省内外。奇特招数——“引人入胜”
“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安徽省旅游工作优秀县”、“安徽省县域旅游工作优秀单位”……一张张名片彰显和县旅游文化魅力,在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抑或南京都市圈进程中,这些名片来之不易,其背后是一群旅游人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为发展旅游,该县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张春原介绍说:“每年在全县新增建设性用地计划指标中,至少拿出10%专门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对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县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将安排3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对外宣传、旅游招商等方面。”
该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乌石路、西香路、碧桂园景区山道及巢宁S105省道、和芜S206省道等20多条公路畅通无阻;滨河景观大道、桃花坞公园、陋室公园水清清、柳依依;金宝美食一条街、林海生态园、白果、香溪等一批农家乐山庄瓜果飘香,游人如织。
为营造生态环境,和县重拳出击,关停污染企业,禁排废气,加强矿山复绿,全县矿山数由2010年的64家减少到如今的25家,同时对香泉湖、如山湖及S206省道周边已关闭的矿山、宕口、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目前,霸王祠、鸡笼山、天门山3家已升级为国家级3A风景区。奇思妙想——“渐入佳境”
2003年以来,和县已连续举办5届蔬菜博览会。2012年5月,和县举办首届温泉文化旅游节,以蔬菜、温泉会友,开辟绿色乡村、温泉养生、楚汉争霸寻踪、古人类遗址考察、红色之旅等8条旅游线路,让游者亲身体验绿色农耕、红色和古色文化,寓教于乐,感受乡村采摘之乐。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蓬勃兴起。目前,全县已有香泉温泉度假村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1家、五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5家、旅行社3家、市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2家。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和县招商引资的推手。2003年,芜湖泰华集团来和县投资2亿多元。从此,江苏建宇集团、江标集团、宏图三胞等旅游企业慧眼识珠,纷纷前来,投资达70亿元。
旅游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催生旅游文化衍生品,才能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和县旅游发展,在整合旅游资源,化零为整,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经营开发公司,创新思维模式,引入数字幻影成像系统,让科技与文化联姻,和县‘旅游的春天为时不远。”张春原对未来充满信心。(常兴胜)魅力和县名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