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个股从云端跌落,也让“纸白酒”陷入破发潮。一方面,标榜“赶金超银”的白酒投资神话破灭,部分品种跌幅超过50%;另一方面,各地“酒交所”陆续发布现货、期酒产品,投资及交易仍然火爆。
专家认为,概念多炒作、资金无保障,品种无监管,让“纸白酒”暗藏大起大落的风险。当下酒市回归理性之余,更要警惕“酒交所”重蹈“文交所”巨亏的覆辙。
“纸白酒”破发遭腰斩 投资损失过半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白酒消费市场、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庞大的需求背景下,各类“酒交所”遍及京、津、沪、穗等流通中心。记者在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看到,目前上市酒品已达12支,其中上市“纸白酒”有9支。
今年以来,标榜为“像炒股一样炒酒”的纸白酒遭遇寒冬。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的上市酒品说明显示,截至11日,12只发行的酒品中有4支“破发”。其中“水晶舍得2012珍藏版”发行价为780元/500ml,截至11日的价格为346元,下跌超过50%。
而“西凤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发行价格800元/500ml,截至11日的价格为380元/500ml,相对发行价下跌52.5%;“中国强古井贡酒年份原浆2012珍藏版”发行价格860元/500ml,截至11日的价格为420元/500ml,同样“破发”腰斩。
“纸白酒”频频陷入破发,现货品种已不是孤例。中国期酒市场价格列表显示,“飞天茅台2012”实物白酒发售均价为2222元,12日报价仅为1105元。“五星茅台2013”发行价约为2000元,现价为1065元。
现酒、期酒乃至原酒投资品纷纷下挫,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总裁李雯峰11日回应称,“如果一种酒品在其他渠道跌价,那么在交易平台跌价也是正常的。”截至目前,该交易平台的4支“上市酒品”仍在发行价以下运行。
新兴投资品种还是变相融资渠道
专家认为,“纸白酒”跳水背后,存在三大硬伤。酒类市场“金融化”产品不断涌现,背后则是经销商的存货融资、变现需求。
一大硬伤是概念多炒作。现有“纸白酒”投资品种不乏洞藏、年份概念。上海市商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一些突出“尊崇”、“荣耀”、“顶级”的概念不乏炒作嫌疑。
上海一家酒类交易所负责人坦言,交易平台只负责撮合交易,询价披露不是天职。
二是资金无保障。一些投资品种的资金托管谁来监督、如何规范,眼下仍疑团重重。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刘吉伟表示,尽管交易托管账户责任已有规范,但酒品来源、品鉴仍缺少第三方监督。而此前警方破获的一些“文交所”案例中,也不乏将资金存放于法人账户的情况。
三是品种无监管。业内人士指出,酒类投资还可能成为以存货融资的又一渠道。一些品种称向公众发行和混合发行,采取所有权转让和债务发行,但监管者不包括金融监管机构。
记者调查发现,“纸白酒”品种繁多,产地含山东、陕西、安徽等产酒大省。但一些品种发行者并不是酒厂,而是二级乃至三级代销商。比如八大名酒之一的“年份原浆珍藏版”发行者就并非酒厂,而是一家酒业销售公司。其中的代理关联、加价幅度均未可知。
莫重蹈“文交所”覆辙
建设酒类交易中心,原本是促进市场流通、减少层层加价的举措。而“纸白酒”不仅没有去环节、促流通,反而与酒价飞涨不无关联,一些“酒交所”存在偷换概念之举。此前爆出的“文交所”投资者巨亏,产品涉嫌份额化,交割“虚拟化”,已给交易场所乱象敲响警钟。
“美、英等国均只有一家交易中心,且专注于进行资源优化流通。”国内白酒专家铁犁认为,国内酒交所即使不算“开得太多”,也要经历残酷淘汰,最后生存的不过是2-3家。
2011年,国务院就在《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中提出,应规范各类交易场所名称、交易方式及审批程序。按照有关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各地应确保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清理整顿工作。然而,相关产品仍有“越清理越多”的趋势。
面对“纸白酒”破发潮,仍有酒类市场人士表示,在国外酒品收藏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国市场尚属起步阶段,投资平台不对价格波动负责。然而,国外葡萄酒原料存在年份差异已受公认,不少原料为粮食的白酒产品,其年份、“洞藏”概念却不乏生造之嫌。
刘吉伟认为,酒类市场概念不断的同时,渠道紊乱、层层加价的老问题仍不见改善。专家指出,“定制产品—发行上市—存货融资”的路线图不乏投资风险。酒价理性回归之余,酒类交易中心更应回归消费与流通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