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新西兰恒天然40吨乳粉检出毒菌 部分流入中国

   日期:2013-08-04     来源:京华时报    浏览:1035    
 媒体称新西兰问题乳粉疑流入中国3家品牌企业

 

3日,家乐福国展店,市民在选购婴幼儿奶粉。京华时报记者徐晓帆摄 

媒体称新西兰问题乳粉疑流入中国3家品牌企业

 

可瑞康奶粉二段

媒体称新西兰问题乳粉疑流入中国3家品牌企业

 

恒天然公司商标。

 

媒体称新西兰问题乳粉疑流入中国3家品牌企业

 

新西兰最大乳品公司恒天然承认原料中发现肉毒杆菌截图

新西兰最大乳品公司恒天然承认原料中发现肉毒杆菌

0'35''

央视网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2日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WPC80)中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3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当晚就发布消息,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

3日晚间,恒天然再次发布声明称,此次质量事件涉及的是其销售给其他食品公司用于生产消费类产品的商业乳品原料,而恒天然自有的消费品牌产品均不在此次质量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列。

涉事产品或达到900吨

恒天然2日发布这次污染消息,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更多详情。

这家企业新西兰奶制品公司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介绍说,检测显示,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3批浓缩乳清蛋白含有肉毒杆菌。这些“受污”产品总量达40吨左右。

恒天然说,暂时没有收到“受污”产品引发的健康问题报告。

据悉,这些可能造成服食者中毒的受污染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提供给8家制造商,用作生产婴儿奶粉、儿童成长奶粉和运动饮料的原料,涉事产品估计达到900吨。

样品检测耗时4个多月

按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当时对某一产品的检测发现梭菌属细菌。只是,这一菌属许多菌种属于无害,因而企业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对产品样品实施进一步检测。

直至7月31日,检测中发现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

问及为何耗时这么久才发现问题,罗马诺回应,这一时间符合现代标准。他说:“我的理解是,得出这一结果所作的科学检测使用了现代技术标准。我们总想做事情快一点,但现实是,根据现有技术,要耗时那么长。”

罗马诺说,这次污染源是恒天然在新西兰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发现受污染后)我们立即寻找源头,确定一小段管道没有像本应该的那么卫生。”

他说:“正在对这家工厂的更多产品实施检测。”他没有提供更多细节。

各方正在调查污染情况

恒天然说,已于2日告知8家客户这次质量问题。这些客户现正紧急调查,以确定产品是否受到影响。如有必要,将召回产品。

恒天然拒绝提供8家企业和相关产品名称,拒绝说明“受污”产品销往哪些国家和地区。但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表示,受影响国家包括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沙特阿拉伯。

《新西兰先驱报》3日报道,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认定,在新西兰销售的5批婴儿奶粉产品可能受到污染。这一部门说,涉及的品牌是达能旗下的可瑞康(NutriciaKaricare),产品是针对6个月以上婴儿的第二阶段配方奶粉。

初级产业部分管食品安全的代理局长斯科特·加拉赫说:“可瑞康通知,其中3批存放在新西兰奥克兰市的一处仓库,另一批装载在一艘船上,另外一批存放在澳大利亚……可瑞康说,已封存这些产品,不会上架销售。初级产业部仍在核实信息。”

加拉赫说,初级产业部已派小组前往可瑞康在奥克兰的仓库。

反应

中国质检总局:

恒天然通报当晚即要求召回

针对新西兰企业在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检出肉毒杆菌一事,国家质检总局2日晚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

中国是新西兰奶粉的主要进口国之一。暂不清楚这次是否有“受污”奶粉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这件事,2日立即与新西兰驻华使馆取得联系,要求新方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问题产品影响中国消费者健康。

同时,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强新西兰输华乳制品的检验监管。国家质检总局将对此事继续给予关注。

新西兰政府:

暂停向宝宝喂食可瑞康二段奶粉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3日发表声明,建议新西兰父母暂停为6个月以上宝宝喂食“可瑞康”牌二段婴儿配方奶粉,因为这种奶粉可能使用含有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粉。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代理局长斯科特·加拉赫当天表示,恒天然集团于2日下午向初级产业部通报了这一事件,初级产业部已将情况通报主要海外市场的政府监管机构,并加紧调查核实。目前已经确定5个批次“可瑞康”牌二段婴儿配方奶粉使用含有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粉。这些“问题奶粉”不会被投放到市场销售。

加拉赫说,初级产业部将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及相关客户合作,加紧核实并了解更多相关情况。如果市场上产品被发现含有被污染的蛋白质成分,将会被立即召回。在验证过程结束前,消费者应使用可瑞康一段奶粉或其他品牌奶粉代替。

恒天然集团:

联系客户撤回产品 暂未进行召回

恒天然集团新西兰乳品业务总裁加里·罗马诺表示,恒天然的客户们将这种特殊类型的浓缩乳清蛋白(WPC80)应用于包括婴儿配方奶粉、成长奶粉和运动型饮料等产品之中。

“因此,我们立刻联系了我们的客户以及相关机构,从而保证所有可能受影响的产品能从市场中撤回。”罗马诺表示,“我们正与客户合作,并将在获得最新情况后公布更多信息。”如果需要面向消费者召回产品,将由相关的食品公司完成。

恒天然说明中还称,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昨天表示:“恒天然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我们极为重视公众健康问题,并正尽我们所能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帮助,在必要时召回所有包含这一原料的产品,同时保证公众了解这一情况。”

“我们正在快速行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尽快获得那些可能受到影响的产品信息,从而确保这些产品从超市中下架,而那些已经被买走的产品也能退回来。”史毕根斯谈道,“我们正在与新西兰的监管机构初级产业部紧密合作,保证新西兰以及海外的监管部门随时了解最新情况。”

恒天然中国市场大事记

2005年

恒天然与中国当时的三鹿集团签署合资协议,注资8.6亿元人民币收购三鹿43%股份。次年,双方的合资公司正式运营。

2007年

恒天然在河北省唐山市建立恒天然牧场,并以该牧场作为恒天然在中国的示范牧场。

2008年

三鹿奶粉曝出“三聚氰胺事件”。恒天然公司在华投资受到重创,其所有在三鹿集团的投资均化为灰烬,包括其自有奶粉品牌安怡、安满也因由三鹿集团经营、部分奶源也由三鹿供应,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2009年

恒天然旗下品牌安怡、安满在退出一年后,重返中国市场。这些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奶粉均从新西兰进口。

2011年8月

安怡开始在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扬州、镇江、泰州以及南通八个城市上市。

2013年1月

恒天然在对2012年9月生产的100份样本检测时发现,其中10份奶粉及奶酪粉中存在二聚氰胺(DCD)残留。恒天然发言人称,这并不影响食品安全,检出二聚氰胺残留的批次也已照常发往中国等国外市场。

2013年6月

恒天然表示正准备在中国市场推出自己品牌的婴儿奶粉“安曼”(Anmum),新品牌奶粉将首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销售,如果开局顺利,将扩至中国其他地方市场。

释疑

为何不公布中国3家客户名单?

公布客户名单须得到客户许可

恒天然方面昨天虽然指出中国有3家客户进口了问题产品,但并未公布3家客户的具体名称。那么三家客户到底是进口商还是奶粉品牌生产商?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该进口商又要供应给各个不同的企业生产商,涉及到的品牌商就可能远不止3家。

恒天然中国公司有关负责人郝晓红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因为恒天然与客户都签有协议,公布客户的名单必须得到客户许可才可以。

不过从昨天晚间恒天然发布的第二份公告看出,问题产品流向应该是品牌企业。不过具体企业名称仍没有公布。

有消息称,中国有70%的进口奶粉都来源于新西兰,而这些几乎全部出自恒天然;平均每10个中国比萨中,就有8个使用恒天然产的奶酪,并且多数大型面包连锁店使用的也都是恒天然的黄油、奶油和奶酪。

为何3月份发现问题至今才公布?

不断细化研究了几百种可能性

根据恒天然的说明,恒天然今年3月份就发现了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但是直到5个月后的今天公司才对外公布问题,为何当时公司不采取应急措施封存相关产品、等待检测结果最终确认没有问题后再重新出售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对此,恒天然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则解释为:这一时间符合现代标准。他说:“我的理解是,得出这一结果所做的科学检测使用了现代技术标准。我们总想做事情快一点,但现实是,根据现有技术,要耗时那么长。”

恒天然中国公司有关负

责人郝晓红随后给记者发来书面回复表示,“由于新西兰基于牧草养殖的模式,梭菌属微生物并非常规检测项目,这也是为什么乳清制品生产初期并未检测梭菌属微生物的原因。但当我们混合各种原料进行生产时,我们对梭菌属微生物进行了检测,而进一步的混合生产是在各种原料生产几个月以后发生的。虽然它仍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们仍启动了进一步预警测试,以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测试,不断细化,利用现有的检测方法研究了几百种可能性。自然界中存在数以百计的梭菌属微生物,但其中大部分对人类无害。经过一系列检测,7月31日确定是肉毒杆菌。”

不过,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各种病毒的培养,毒素的来源,都要进行一一排查,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恒天然作为一家全球知名企业,对自己的丑闻并不护短的态度,对消费者来说总体还是负责任的。但是恒天然在发现问题的苗头时就应该采取一个临时应急方案,叫停产品的生产销售,然后再去查。此次从发现问题到公布问题拖延的时间是长了点,为何他们没有采取这样的应急方案,也只有恒天然自己解释了。

为何原料有问题奶粉不受影响?

乳品原料同消费类产品属不同范畴

昨晚10点左右,恒天然中国方面再次给记者发来最新说明称:恒天然集团确认旗下消费品牌产品均不在2013年8月3日公布的质量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列。

恒天然集团确认在澳大利亚、亚洲包括中国、拉丁美洲、新西兰以及中东等全球市场,其旗下消费类产品中并不包含此次受到影响的浓缩乳清蛋白(WPC80)。

恒天然目前在中国销售的消费品牌包括安满、安怡、安佳和田园。除了旗下的消费品牌产品之外,恒天然集团还销售NZMP商标的商业乳品原料。这些原料销售给其他食品公司,用于生产其旗下消费类产品。

恒天然指出,昨天早上首次公告中指出的由一家新西兰工厂生产检测出问题的三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产品(WPC80),是恒天然集团唯一受到此次质量问题影响的NZMP原料。

这些批次原料销售给了恒天然的8家客户——其中一部分以产品原料的形式销售给客户,另外一部分由恒天然使用受到影响的浓缩乳清蛋白(WPC80)生产为成品后再销售给客户。这些客户中,有3家为食品公司,2家为饮料公司,其余3家公司为动物饲料生产企业。

公告称,恒天然与这8家客户继续保持沟通并直接提供支持。目前阶段没有任何关于产品召回的消息发布。接下来的时间如果需要面向消费者召回产品,将由我们客户与当地监管部门协作宣布和启动召回流程。

调查

旗舰店月销上万件称产品经过两国双重质检

京华时报记者昨天在淘宝网搜索可瑞康奶粉二段,显示有21576件宝贝。

其中排在前面的为可瑞康官方旗舰店。在该店,可瑞康新西兰原装金装婴幼儿奶粉二段2段900g的一罐,售价为210元,近期有4325件成交,最近一个月成交10566件。而6罐装的一整箱售价为1260元,近期有2669件成交。

而在客服评价中,也有顾客留言“看新闻说奶粉出问题了,担心中!问客服老是说中国的没有问题,但还是担心,准备买的妈妈考虑下。”也有顾客表示,自己刚买了奶粉就出现召回问题,询问“怎么处理”。但即便如此,昨天在官方旗舰店,仍有近百人下单购买。

可瑞康品牌旗舰店客服表示:国内官方渠道销售的可瑞康产品,都是经过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和中国检验检疫局双重质检的,不合格的只能当场销毁,无法上市,所以目前销售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

大多企业撇清关系多美滋称正在调查

记者昨天采访众多奶粉企业,直接表示从没有进口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的企业有美赞臣、合生元、圣元、蒙牛、雅士利、澳优、飞鹤。伊利也表示,此次恒天然事件不涉及公司。

不过确实有很多洋品牌是恒天然的客户。惠氏称,尽管恒天然的乳清蛋白有供应惠氏,但是此次受到污染的乳清蛋白并未流入惠氏。雅培称:“目前,公司从第三方供应商恒天然方面获悉,相关问题批次的奶源并没有供应给雅培的中国市场,我们也确认在中国销售的奶粉没有受到问题奶源的影响”。

达能集团旗下的多美滋昨天则未置可否,只是称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非常关注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污染事件,并已迅速展开调查,要求恒天然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有进一步消息,我们将尽快向社会公布。

专家说法

肉毒杆菌是毒性最强的蛋白质之一

京华时报记者昨天走访市场发现,不少奶粉品牌配料表中都注明含有浓缩乳清蛋白,不过有的只标明了进口奶源,没有标明具体进口国家名称。

“母乳的总蛋白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一般为7.5:2.5,而牛乳则相反,其总蛋白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为2:8”,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因此我国国家标准GB10765-2010《婴儿配方食品》中要求“乳基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含量应≥60%”,即以乳或乳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的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所占总蛋白质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该要求主要就是参考了母乳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

王丁棉表示,因为牛乳总蛋白中乳清蛋白少,这就意味着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需添加乳清蛋白才能达标。

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不正确加工、包装、储存的罐装食品或真空包装食品里都能生长。

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是毒性最强的蛋白质之一。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甚至眼肌、咽肌瘫痪,中毒者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数说恒天然

恒天然集团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新西兰奥克兰。集团年销售额约160亿美元,是新西兰国内最大的乳品公司,也是世界上第四大乳品生产商。

恒天然不仅为饼屋、餐厅、酒店和快餐店供应奶酪、奶油、牛奶、黄油等乳制品,还出口特殊乳品原料,如乳清蛋白、水解蛋白和牛初乳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