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三全Vs思念:谁主沉浮

   日期:2013-11-07     来源:中食网    浏览:209    
   三全与思念的竞争,是渠道、产品、品牌、资本等各方面回环往复的交锋。在明争暗斗的博弈中,在超越与反超越的竞逐中,两个企业互为参照,从弱到强,铸就了共同的领先地位。这场速冻食品行业的竞争,是一个没有败者的角逐。
 
  发展路径:超越与反超越
 
  1993年,速冻市场混沌初开,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抢先开荒圈地。几年内,三全汤圆供不应求,等着拉货的买家汽车排了数公里。如日中天的三全十分硬气,来人必须要现金才能提货。
 
  5年后,一个果敢而精明的年轻人,把速冻厂开在了三全的对门,这个人就是李伟,一个靠卖雪糕起家,却有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他的厂子叫思念。
 
  后来者如何插足?思念的一个重要策略是:“价格便宜,可以赊账。”挖墙脚,两板斧下来,经销商意志动摇,思念从三全挖走6000多万元的订单。
 
  此时李伟29岁,陈泽民55岁。经过多年的积累,三全的产值已经近亿元。陈泽民原谅了30多家速冻汤圆跟风—包括李伟的思念,尽管有点蔑视的味道。不知何时,李伟又与陈泽民的儿子陈南交上了朋友,经常打着地铺,在陈泽民家里“偷师学艺”。
 
  思念在陈泽民纵容下野蛮生长,成立的第二年,李伟就提出了“三年之内超过三全”的宣言。果然,仅用了两年,思念产值就突破亿元——而三全花了6年多时间,却只比思念早了一年。
 
  2006年,思念市场占有率达20%,销售额有20亿元,将三全甩在身后。同时,思念在新加坡上市,融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钱是英雄胆,李伟宏伟的图画立刻展现在眼前:2007年产量20万吨,产值10亿元,三到五年超越三全,抢下冷冻市场的半壁江山,思念在成都、广东和江浙的3家新厂立即开工。在2008年,思念又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
 
  资本与品牌这两步,思念都走在了三全的前面,一时间风光无两。此时的思念,甚至被媒体公认成行业的龙头老大,甚至有了思念将收购三全的坊间传言。
 
  但也是在2006年,三全开始按捺不住,展开全面超越战。在郑州开建食品工业园区,在天津、成都、苏州、广州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意在扩大产能,缩短与市场的空间距离,更高效地抢夺市场。
 
  2008年8月,三全在深圳上市,成功扳回一局。2009年7月2日,陈南接替陈泽全成为三全董事长,三全完成了权力更替。随后,三全以超过28%的市场占有率全面超越思念。2013年更是一举拿下另一行业巨头龙凤食品,压制湾仔码头北袭的势头,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
 
  而思念在多元化的过程当中,速冻食品业务发力不足,营业收入节节下滑,而且在食品质量事故的影响下,曾经的速冻食品“第一品牌”变得有名无实。在新加坡股市,思念股价低迷,交易冷淡,最终在2012年底宣告退市。
 
  今天的思念似乎是走入了低谷,但李伟坐拥速冻食品、地产、资本运作、白酒四大产业,资本运作的空间巨大。不过这种“多元化”,是大股东的多元化,思念仍然只是一家速冻食品企业。只要思念的股东对速冻食品恢复以往的热情,它就仍有反超的底气和能力。
 
  点评:三全和思念之争,变幻而激烈,每一个节点都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两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数字层面,而是一条从市场到战略、方向、品牌,乃至资本的全面战役。其中单一化与多元化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三全一直本本分分做食品,既没搞多元化,也没在资本市场大赚快钱,发展稳健;而思念的大股东热衷于资本运作,搞了一系列的大动作,赚取了不少快钱,自然会埋下不少风险,思念收入下降、质量事故频发也是正常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