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始终是改革攻坚的目标。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10月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首次大修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食品安全,重建信任有多难?"最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弥合眼下消费者的信任裂痕?记者进行了采访。
安全事件引发食品行业信任危机
--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速生鸡"……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敲响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警钟
"看,这些奶粉都是从香港买回来的。"深圳罗湖区的黄晨指着家里的一堆奶粉空罐说。自从去年添了小宝宝后,定期到香港买奶粉成为黄晨一家的"例行公事","感觉国产奶粉经常出问题,吃进口奶粉可能少一点风险。"
宁愿跑腿、受累、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吃上国外的奶粉,成为很多家长的普遍心态。根据全国妇联宣传部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母婴安全消费调查》,每10位受访者中,有6位表示买奶粉时会选择进口货。
"这种看似不太理性的行为,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新说。
遭遇类似"国外产品吃香、国内产品失宠"的信任危机,并不只是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窘境。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不断冲击整个食品行业,"还能吃啥"成为百姓的普遍困惑:
饮品行业风波不断:绿茶、白酒添加塑化剂、可乐里喝出死鱼等杂物;肉制品也不安宁,肯德基的速成鸡、烧烤店里的掺假羊肉,很多人谈肉色变;瓜果摊频频"摊上事儿",带蛆樱桃、石灰芒果、打蜡苹果,买水果也要战战兢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今天吃的有毒,明天喝的掺假,食品安全事件一桩接一桩,都不敢出去吃饭了。"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公司的员工徐洋说,前几年自己很少做饭,附近的餐厅就是"自家厨房",现在则坚持自己做一日三餐。
消费信心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础。信任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发展。以婴幼儿奶粉行业为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曾导致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59.7万吨。国产婴幼儿奶粉行业元气大伤,长期难以恢复。
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还可能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重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非常重要。"赵立新说。食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绝对不出一点安全问题,很难做到,关键是要让消费者对整个食品安全体系有信心,偶发的安全案件才不会被无限放大。
食品安全信任,摧毁容易重建难
--客观上,食品行业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信任危机。主观上,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旦有风吹草动,宁可信其有
"导致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说,还是食品行业频频被曝光的安全事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说。
我国食品行业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转型过程。总的来说,食品产业层次不高,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监管难度大。
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设计和监管能力短时间内没有跟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长期以来,食品进行监管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容易产生"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同时,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也存在不少短板。
在这种监管模式下,该重罚的却"蜻蜓点水",该承担刑事责任的却"一罚了之",甚至有的执法人员产生"以罚代管"的执法懒惰心理。
一边快速发展,一边缺少监管。一些唯利是图、知法犯法的企业打起牺牲质量换取利益的歪主意,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多发、频发。
罗云波说,除了客观上食品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也有思维习惯上的主观原因。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关注度高,"燃点"很低。在食品市场中,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一方。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种信息,人们从心理上习惯"宁可信其有".随着曝光事件越来越多,可以选择的替代品越来越少,人们更容易产生"还能吃啥"的困惑心理。
细数前几年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有一些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如圣元奶粉、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尽管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但对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也会产生影响。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食品安全信任摧毁容易重建难。"赵立新说。
以婴幼儿乳粉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对婴幼儿乳粉企业的监管不断加力,国内婴幼儿乳粉大型生产企业也在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今年4月发布的"国产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随机抽样的25个品牌中,16个国产品牌(包括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全部符合标准要求,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
"虽然看到了关于婴幼儿乳粉的这些报告,但心里还是担心,还是更倾向于国外奶粉。"黄晨说。赵立新表示,一方面要肯定企业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人们食品安全信任的脆弱性,警示食品企业应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重建信任需要形成合力
--监管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企业增加生产透明度,消费者要敢于较真
今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排行榜,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还被列入良好表现一档,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分较高,食品安全水平处于世界中上游。
"虽然不能对这个排名过于欣喜,但这至少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有不错的基础。"罗云波说,重建信任是横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难题,但问题难解并不代表无解,打造安全饭桌、提升民众信心不能停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
"食品安全,重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可谓抓住了'牛鼻子'."赵立新说。他认为,重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关键是要让人们对监管体制有信心。监管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让企业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盲目造假、故意违法犯罪、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美国食品甚至被欧洲人看作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之后美国政府加强整顿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市场上有毒有害食品逐渐减少。
重建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除了政府监管外,也要靠企业加强自律。"坚守诚信、注重安全是食品行业最大的投资。"赵立新表示,企业在诚信问题上做得怎么样,注定了企业会走多远。大企业作为市场主导者,更应担负起这一重任。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信任重建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消费者需要多点耐心多点理解,也应当积极主动加入这一民生工程。"食品监管也要走群众路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说。政府进行"权力监管"的同时,民众也可发挥"权利监管"的作用,这要求监管部门用"权力监管"及时响应消费者的"权利监管",共同发挥好作用,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和监管过程的"透明度",尝试建立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增加信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有效传播科学信息,让消费者走出认识误区也很重要。从政府到民间都应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机构和平台,加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尽管困难重重,但重建人们的食品安全信任完全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