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苏仙区残联副理事长简爱群介绍,这就是本村村民、残疾人张振军的生态开放式藏香猪养殖基地,因为人缘不错,又养了藏香猪,当地人亲切地称张振军“猪倌儿”。
今年66岁的张振军,可谓命运坎坷。1949年的隆冬,只有2岁多的他遭遇家庭变故,父亲远走他乡,而母亲则无心照顾子女,踏上了寻找丈夫的道路。特殊年代,艰苦的环境导致年幼的张振军连续拉了三个月痢疾。虽然身体非常虚弱,但懂事的张振军还坚持照顾摇篮中的弟弟。最终因体力不支,张振军不慎掉入农村冬天烤火的火盆,虽捡回一条小命,却被烧得面目全非,左手致残。但乐观向上的张振军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谈起养藏香猪,张振军说纯属偶然。
张振军回忆说,2010年1月,一次无意间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七套三农频道的致富经栏目,刚好介绍如何饲养藏香猪,喜欢挑战的他看完节目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觉得自己所在的村拥有绝佳的养殖藏香猪条件。
张振军了解到,藏香猪因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又名“人参猪” ,被称为“高原之珍”,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古老畜种资源,市价是普通家猪的三到四倍。明朝官员何宇度在其所著的《益部谈资》中曾盛赞“藏香猪小而肥,肉颇香”。张振军觉得肉质鲜嫩,味道香浓,油而不腻的藏香猪符合现代人的肉食选择标准,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当天,张振军就联系了远在西藏当兵的侄子,让其花6000元钱买一公一母两头藏香猪从西藏往家里运。张振军清楚的记得两头藏香猪光运费就花了一万多元。可由于不熟悉藏香猪的习性,加之其不适应本地的环境,很快其中一头母猪就夭折了。
张振军并没有气馁。虽然经济拮据,但他咬咬牙,找亲戚借了笔钱,又买了四头母猪,并在村里流转了90多亩山林对藏香猪实行放养。就这样,通过参加苏仙区残联针对残疾人举办的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和自己的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张振军的藏香猪很快适应了环境,并开始繁殖,到现在养殖场有200多头藏香猪。
张振军说,与普通的家猪相比,藏香猪生长周期更长、体积更小、肉更香,出栏期通常要将近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成年猪体态娇小,体重也仅有一百多斤。白天,藏香猪在山林里吃喝、嬉闹,晚上回到猪舍里睡觉。足够的光照和运动,加上食用野外植物,喝山泉水,保证了藏香猪有优良的肉质。“别人的猪都是关在猪圈里养,我是把猪当牛养,别人放牛,我放猪!”“猪倌儿”张振军打趣地说。
2012年初,好不容易熬到头批50多头藏香猪出栏,但让张振军苦恼的事情又出现了:因为藏香猪是外来物种,在本地的市场认可度不高而导致滞销,原本市价在50元以上的藏香猪甚至被6、7元一斤贱卖。看到自己辛苦养殖的藏香猪有市无价,张振军心里很是失落。
今年的9月份,想着又有几十头藏香猪出栏在即,张振军咬咬牙筹资在市里开了家自己的藏香猪肉直销店。张振军爱人李税英说,开业两个多月,藏香猪凭借好的品质正慢慢获得客户的认可。现在平均每天能够卖一头藏香猪,还有顾客专程开车来买肉。
乐于助人的张振军,深知残疾人的不易,生活中会尽可能为其他残疾朋友提供帮助,目前他的养殖基地已经主动吸纳两名当地残疾人就业。谈及未来,他说最大的心愿是藏香猪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再把养殖基地扩大吸收更多的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