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中国食品安全指数,在路上

   日期:2017-03-10     来源:中国食品报    浏览:340    

  指数这个说法,最早源于十八世纪中期的欧洲,当时物价飞涨,为了通俗易懂地反映物价变动,物价指数这个概念应运而生。

  迄今为止,各种各样的指数,大到政策制定,小到吃穿住行,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人们选择的参考依据。

  在众多指数中,食品安全指数一直默默无闻,不是低调,而是确实没什么作为。放眼全球,就数杜邦公司赞助、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设计发布的全球食品/粮食安全指数(GFSI)做得最有影响力,从2012年坚持到现在,每年发布一次。

  现在只要检索食品安全指数,搜索出来的常常就是全球食品/粮食安全指数(GFSI),从经济学角度看,GFSI主要由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三个部分构成,其侧重于各个国家粮食/食品数量供给的能力,以及消费者对粮食/食品价格的承受力,应该是属于粮食/食品战略安全的评估指数。


  大势所趋 食安指数众望所归

  早在2002年,北京市就有政协委员建议设立食品安全指数;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高屋建瓴地提出建立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的设想;2006年,北京市建立了以抽检合格率为中心的食品安全指数;2008年,浙江省建立起了以品类为落脚点的食品安全指数模型,由此可见,指数项目屈指可数。更重要的是,这一波指数研究的倡议大多销声匿迹,既未见持续发布,也未见坚持下去,至少没有深入人心。

  好的指数应该是科学、准确、通俗、适用于公众的。从宏观角度来看,通常用客观数值来研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时期的食品安全状况。然而,理论上能适合于中国国情、实践上能服务于中国现实,并能够与国际对话的中国食品安全指数,一直还只存在于论文里、设想里,尚属于纸上谈兵,可望而不可即。

  因而,尽快建立中国的食品安全指数,是大势所趋,它符合食品安全法的法治理念和基本原则,也贴合国家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总体思路,这既是大事,也是好事,当然,也不是件容易事。建立中国的食品安全指数,是众望所归。大数据时代,食品安全这一块是不可或缺的。食品安全指数,应该成为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空气污染指数那样有影响力、有引导力的民生指数。

  透明公正 小数据发挥大能力

  首先,这是一个体系,不止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系列数字。换言之,如果把数据比作温度计,那么食品安全指数体系就不只是一个普适的温度计,它还有一堆细分的数据温度计,监管者、生产者、消费者依据具体数据各取所需。

  给消费者呈现的食品质量安全指数,需能使他们一目了然地看出食品安全现状的动态变化,使其吃得放心,买得安心,同时,还能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状况有恰如其分的认知;对食品企业而言,需要一个风险预警温度计,对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存在和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风险预警,使企业防患于未然;监管部门需要多种温度计,不仅要能看得见企业的态度、听得见消费者的诉求,甚至要摸得清职业打假人的路数。这其中包括食品风险指数、企业信心指数、消费者信赖指数、打假人关注指数等。食品相关各方能想到的,指数体系都想到了,各方没想到的,指数体系也都想到了。只有完善、科学、权威的数据指数体系,才能使小数字发挥大能力,实现多方共赢、社会共治。

  其次,指数体系应立足于第三方,以平等的姿态进行风险交流。“安为先”是近几年经常提到的口号,一提到吃,就要求以安全为先。在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时,媒体炒作、网友恶搞调侃、不切实的自我批评、不客观的自我评价往往会推波助澜。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度使这些现象达到了高潮,甚至于“扬名国际”,言过其实的恶意渲染令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都看不下去了,表示不要把中国食品看作万恶之源,在规模庞大的食品生产领域中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并不简单,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感受和食品安全的现状是不同步的。公信力透明,着重于风险交流的第三方平等立场是食品安全指数体系的亮点所在。

  通常温度计都有数字,指数也不例外,像个温度计一样,每个指数都代表一个状态,但是数据是否准确真实?指数由谁发布?这些都是消费者所关心的。好的指数就像是一支灵敏公平、有公信力的温度计。消费者信赖它,并以此为指引,做出科学消费选择,在市场竞争中起到良币驱除劣币的作用,进而能倒逼食品生产企业提高食品质量。

  第三,体系清晰透明,同时又灵活多变。食品质量安全指数包括农药残留风险指数、兽药残留风险指数、生物毒素风险指数、微生物风险指数、重金属残留指数、添加剂滥用风险指数、标签错误风险指数等,每一项都界定得清楚明了,同时指数又是与时俱进的,每一组数据都有特定意义。例如在食品安全质量指数中,细分污染物指数能清晰地表现出对食品安全状态的影响,由此可见,数据指数远远比一个合格率或不合格率的单一数字能包含更多信息量,也更加细腻客观。

  共赢共治 搭建智慧数字平台

  总之,在这个体系里,生产者和监管者看到的指数,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结果,包括食品中危害物质出现的频率和量的大小,明确安全问题波及的范围、影响的程度等。当然,这类监管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指数,消费者同样有查看和知晓的权力。指数编撰过程中的所有,都是可以公诸于众的。这种透明的方式是参与者的自信,同时也是提高数据公信力的前提。

  食品安全指数的制定是必然趋势,这个毋庸置疑,但也因其难度系数太高,问津者寥寥,所以至今才千呼万唤始出来。食品安全指数的建立,不局限于简单的一个指数编制,而应在食品科学基础之上,将统计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这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指数体系有客观认知。比如食品企业的小、散、乱、多现象,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中国食品安全的顽疾。如果多学科碰撞,就会知道这只是监管的棘手问题而已,并非是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一家一户的一锅一灶虽然小,但并不意味着不安全;大,只是易于监管,并不意味着必然安全。

  毋庸讳言,食品安全指数的建立,不局限于一个机构的夜以继日,不寄望于几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各方面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助其一臂之力,需要相关部门将其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好帮手,并写进食品安全监管和风险交流的实施细则里。只有将其提到这样的高度,使出这样的力度,才能保证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的顺利出炉,为中国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大显身手。

  如今,既然有敢于吃螃蟹的第三方开了头,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来了,这是一个等于成功一半的好开端,但是,还需政府和民间力量的支持,往后的路才能越走越宽。为此,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还需继续奋斗,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路上,每天都进步。对食品安全指数充满期待的所有人、所有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本文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朱毅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