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高碑店农批市场坚守初衷,砥砺前行,重塑了我国农批市场格局。经过市场间的激烈角逐,高碑店市场日交易量突破三万吨,毫无疑问成为北方农批市场龙头老大,牢牢稳坐京津冀区域中转批发市场第一把交椅。
截止2019年,北京新发地从市场交易量连续十七年稳居全国第一。北京突发疫情后,原在北京新发地经营的很多经销商、采购商因疫情迁移到高碑店新发地,并逐步稳定发展。随着北京市场复市,北京市场开始采取措施促使商户回流,但由于出台的系列政策饱受广大商户诟病,高碑店市场经营相对稳定,特别是双节过后,北京新发地市场交易量日渐萎缩。
一个运营5年的市场,也可以说是五岁的孩子打败了一个运营30多年位居中国农批第一的巨人市场,靠的是什么?
今天这个结果看似简单,但对高碑店市场来说,实属不易。高碑店市场负责人魏树俭总裁斩钉截铁地说,“市场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党的政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高碑店市场是京冀两地政府共建的承接北京非首都安功能疏解的标杆企业。同时,集团遵照市场规律紧紧围绕“大流通、大中转”打造市场,形成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市场体系。在疫情期间,被国家发给为确定为“国家发改委指定为外阜进京生活用品京中转站”,这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一级批发市场地位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
一个巨人的倒下,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里的苦辣酸咸,大多数人也不会一定能够看得明白。
笔者经过深入了解,综合分析市场各种信息,不难看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由于对商户限制过多,商户难以接受。据商户提供的一份《北京新发地果品批发市场果品商户回流返场协议书》电子版,明确指出“乙方(商户)保证在2020年10月10日凌晨之前把自己的所有水果货车和批发交易业务全部调回北京新发地市场,彻底断根,连根拔起,不在外地其它市场留任何货车、货物、交易工具、配套设施、交易业务和工作人员,并承诺自2020年10月10日起不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半径300公里以内的大型批发市场从事任何水果批发交易业务”。“在北京市场经营仓储量也不能低于仓储面积的60%。”从这两天来看,无论是经营自由还是货品的仓储,致使商户难以接受,这些都应该是根据市场销售而决定的。
二是疫情之后,为了让商户返回北京经营,北京新发地市场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就包括对采购商进行补贴的政策。尤其是13米的大挂,补贴金额高达13000元——25000元不等,而这些13米的大挂车,基本都是来自外阜,显而易见,补贴政策向外阜采购倾斜。
据公开数据显示,新发地批发市场2019年交易量1749万吨,交易额1319亿元人民币。我们按照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3月2日发布的《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进行测算,北京市人口每年人均消费果菜为1624.26斤,合每天4.45斤。按照每人每天一斤菜、半斤果测算,33.7%的交易量供给北京人口,66.3%的交易量通过该市场中转到全国各地。大量的外阜车辆进京,造成拥堵和空气污染,这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初衷相悖。
三是北京新发地补给外地采购商这些举措,不是招揽商户的长久之计。同时也会对农产品供需平衡产生较大的波动影响。
任何产业的发展,首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要顺势而为。同时,农批市场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除发挥自身的定位优势外,也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投机取巧,仅靠短期的补贴不会维持长久。要做百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上两各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