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21 年,中国红牛商标、股东、50 年协议等系列纠纷案愈演愈烈,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回溯和梳理整个事件起源,2014 年开始,中国红牛泰方董事开始筹谋中国市场变局,无论商标、市场、新产品还是新合作团队,中国红牛系列商标的注册人泰国天丝准备好后,2016年开始在中国打起了商标侵权官司, 状告中国红牛及供应商、销售商、生产商商标侵权。
作为反击,中国红牛起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合资公司享有红牛系列商标所有者权益,但最终法院驳回了中国红牛的诉求。2016 年以来,泰国天丝撕毁协议、拒绝给合资公司商标文件授权,并以“断供香精香料”威胁将合资公司所有相关商标等知识产权文件转移。简而言之,泰方以“ 抢注的商标”和“胁迫”转让的商标登记赢得了该诉讼。
与此同时,消费市场上不仅能见到 26 年的“困了、累了” 喝的红牛( “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还看到了“红牛®安奈吉饮料”和“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产品名、包装、装潢与中国红牛非常相似,但成分却大大不同,着实让中国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一、中国消费者喝的不是“ 泰国红牛”。
1993 年,许书标在海南成立了海南红牛饮料有限公司(“海南红牛”),意图进入中国市场。因为饮品配方中咖啡因等成分明显不
符合国内食品安全监管要求,海南红牛一直未能取得生产许可。在许书标投资失败打算退出中国市场之际,遇到了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1995 年 5 月,华彬集团及严彬组织中国 16 名专家进行技术论证,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法律要求的饮料配方,并由筹建中的中国红牛的股东之一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上报至卫生部,最终取得国字号卫监发(1995)第51号批文,同意中食公司生产该饮料。由此可见,中国红牛饮料是根本不同于泰国红牛或奥地利红牛的产品,是经过华彬集团组织中国权威专家技术论证并调整配方后的“中国产品”,且国家批准给了中国红牛的中方股东,中方股东通过合资公司中国红牛进行生产、销售,从而走进消费者的千家万户,中国红牛 25 年配方、口味从未改变过。
二、双方纠纷后,中国红牛产品商标被泰国天丝抢注。
1996年8月27日,中国红牛第一罐产品下线,即使用了中国红牛特有的红牛商标,并未使用泰国天丝医药已注册商标。在此后的近20 年里,中国红牛一直实际使用,泰国天丝医药亦从未注册。从2014年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表述可见,泰国合作方通过“停止供应香精香料” 相威胁,迫使中国红牛将所享有的商标“转让给第三方”,并陆续抢注了中国红牛产品的两枚商标。
三、有保健食品批文的红牛饮料,有且只有中国红牛有权生产。
根据四方签署的“50 年合作协议”,“一、甲乙丙丁四方(中国红牛股东)一致同意,只有丙方(中国红牛)有权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红牛饮料,六、丁方保证海南红牛饮料有限公司不销售红牛饮料系列产品,只为丙方(中国红牛)生产红牛饮料系列产品……”,中国红牛有对红牛饮料独占的、排他的生产、销售权。即使泰方享有商标权,也不能生产、销售红牛饮料。
四、中国消费者喝了 26 年历史的是中国版红牛饮料。
红牛品牌和商标的价值也是中国红牛及实际贡献者华彬集团 26 年的贡献所获得,泰国天丝仅是旱涝保收的合作者。消费者消费的不是商标,泰国天丝利用商标登记在自己的名下的有利条件,“卡脖子”,侵扰中国红牛及合作伙伴正常经营,一年之内上市三款与中国红牛相似,成分却大不同的“新红牛”,没有创新,一味模仿,其以“商标”打假的支点在哪里?
截至 2020 年底,中国红牛已累计创造产值超过2116 亿元,向
国家纳税超过320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数万个,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几十万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功能性饮料开创者和龙头老大。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市场层面, 中国红牛之争尚未到终局,那么请泰国天丝善待中国消费者,拿出更好的创新红牛产品请中国消费者投票,而不是一味模仿,甚至套用商标和包装用完全不同源的产品,比如借国产曜能量产品上市的红牛安奈吉,来糊弄中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