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垃圾食品”前景堪忧 食品巨头争夺“健康”新高地

   日期:2007-08-2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757    

  最近两年,全球健康食品业务方面的并购骤然增多。

  来自健康的拷问,正让全球众多食品巨头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并在全球范围内“抢购”健康业务。

  近日有消息称,百事可乐正有意以15亿到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俄罗斯饮料巨头Lebedyansky的控股权,此前其以4.5亿美元买下美国果汁生产商Naked;今年5月,可口可乐以41亿美元现金收购维他命饮料生产商Glaceau,随后又宣布有意收购吉百利旗下的冰茶和果汁品牌Snapple;2006年底,全球食品巨头雀巢也以25亿美元将诺华医药营养部门收归麾下;更早前,卡夫收购了生产水果味无热量瓶装水的Veryfine公司,进入健康饮料市场……

  并购增多的背后是食品巨头们普遍的健康定位转向,目前世界排名靠前的食品企业无不在反复重申将这样改变自己。“他对市场前景充满了焦虑。”最近一位中国企业家告诉记者,此前几天他遇到了一家全球碳酸饮料巨头的高层,也是他的合作伙伴,“向健康食品公司转型是它们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仍公开宣称碳酸饮料是健康的。

  其实,对“垃圾食品”的健康质疑从未停止过,为何食品巨头们现在才决心改变?

  在过去多年中,刷“健康色”的策略曾经为众多工业化食品公司采用,它们甚至通过资助政府和技术研发等各种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坚持戳穿这一骗局的纽约大学营养与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玛丽恩·内斯特尔在《食品政治》中写道:在美国,食品行业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高额利润,以合法的政治手段千方百计地影响国会的立法和政府政策,以做出有利于食品行业而不利于消费者的营养和健康的政策举措。

  更加常用的策略是,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营销中。通过轮番的广告轰炸和精巧的构思,把一杯高糖高热量的饮料变成一种寄寓着“活力”的东西,让一块缺乏维生素的饼干或汉堡充满“乐趣”,但他们根本不会告诉消费者,长期食用这些产品对健康有着怎样的危害。

  这种把戏在很长时期内都有着很不错的效果,未来也许仍是如此,但越来越多消费者识破了这种把戏,并有力地改变着市场,这才是真正触动食品巨头们的关键。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非健康食品业务增长缓慢。以碳酸饮料为例,2005年,某可乐在美国的销量下降了2%;据公开资料,在美国快速增长的食品和饮料市场中,每24个品种中就有18个标有“健康”标签。去年,大打健康牌的格兰诺拉麦片饼的全球销售额增长了14%,而全球巧克力糖果的市场增幅只有4%。

  同时,政府干预力度也越来越大。

  近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向全美44家食品饮料公司发出传单,要求后者在90天期限内作出回复,并最终向国会提交有关针对儿童市场进行的相关宣传;此前,美国要求小学校园的自动售卖机只卖瓶装水及百分百果汁,对它们的广告诉求对象也作出严格要求。

  “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改变了人们的购买方式,其变化程度是我在食品行业前所未见的。”卡夫CEO罗杰·德罗梅迪曾这样说。雀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包必达也公开表示,未来增长将来自营养和健康食品业务。

  原有市场的萎缩以及健康食品业务的飞速增长,终于让食品巨头们不得不尽快迈向健康食品业务。一轮由非健康食品业务转向健康食品的游戏开始了,很显然,谁的动作更快,谁就赢得下一轮竞争的主动,这也给了挑战者超越老牌巨头们带来了新的机会,百事可乐在非碳酸饮料上的率先布局,对其一度超越可口可乐功不可没;较早确立健康定位的雀巢也正在赢得更多的主动。

  不过在中国市场,尽管健康食品发展较快,但由于碳酸饮料、快餐、饼干等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非市场力量干预的不到位,这一趋势仍不明显,但最终的到来不会改变。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