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巨无霸指数
1986年由《经济学人》推出。
由于巨无霸汉堡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各地制作规格相同,由当地麦当劳的经销商负责为材料议价。这些因素使该指数能有意义地比较各国货币。
《经济学人》假设全世界的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都是一样的,然后将各地的巨无霸当地价格通过汇率换算成美元售价,就可以比较出各个国家的购买力水平差异。
可口可乐地图
1997年由《经济学人》推出。
通过每个国家的人均可乐饮用量来比较国与国间的财富。可乐饮用量越多,国家就越富有。
iPod Nano指数
2006年由美国《商业周刊》推出。
《商业周刊》与澳洲联邦银行结合苹果最新款iPod Nano的市场售价来比较26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以反映出全球消费文化的变迁。
星巴克分店指数
2008年由美国《商业周刊》专栏作家丹尼尔·葛洛斯(Daniel Gross)提出的理论。
星巴克分店指数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星巴克连锁分店愈多,受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