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别跟媒体玩躲猫猫——农粮局吴士荣公开“公关秘笈”

   日期:2010-12-0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44    

 

吴士荣常带记者到农场、渔场采访,也与农夫和渔夫熟络得很。

  近年来,世界各地爆发各种危及动物与人类健康,进而影响到食品安全的事件。为本地食品安全把关的农粮与兽医局,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下令受影响食品下架、禁止某类食品进口、另寻食品供应等。

  担任农粮局发言人的吴士荣,须通过媒体这个桥梁,迅速把正确信息传达给公众,不仅教育了他们,也澄清和解除其疑虑。

  除了国际大课题,国内的流浪猫狗、乌鸦和鸡粪臭味扰人等问题,吴士荣也得一一应对。

  吴士荣是该局媒体署副署长,担任公关20年。前天是他的62岁生日,也是他的退休日。他这么一退下,让无数媒体的记者不舍,因为论效率、论服务态度、他是有口皆碑的一流公关。

  两名前上司(前农粮局局长)的评语

  “吴士荣每天24小时投入工作,一次我打电话给在澳大利亚度假的他,以便发布新闻稿给媒体,他在数小时内完成所托。我肯定农粮局全体同仁都会非常怀念他的。”——严崇滔博士

  “因为他对媒体的开放性,加上随时可及,农粮局永远有机会说明自己的责任和观点,而媒体也能及时获得事实和具新闻价值的资讯。如果缺乏资料,他会倾全力去找,确保媒体不会空手而归……。——蔡新民(现为农粮局顾问)

  【吴士荣荣休专访】

  “我带着手机睡觉,是要让记者找得到我啊!”

  单单这事实,就说明吴士荣是个怎样的公关了。

  即使出国度假,他也带着手机,从不回拒媒体。前年,当三聚氰胺毒奶事件闹到沸沸扬扬时,他刚好在匈牙利度假。

  有记者在早上9时打电话给他,那是当地凌晨3时。他怕吵醒妻子,跑到酒店厕所听电话,还即刻作出回应。

  吴士荣让人称颂的事满箩筐。他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靠坚守一些原则的毅力。

  把吴士荣喻为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的最佳公关,相信没有记者会投反对票。以他德高望重的身份,请他分享如何做个好公关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一个好公关,需具备什么条件?

  “有诚信,充满热忱、肯苦干、有团队精神,对工作有拥有感。但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实践这些原则。”吴士荣不假思索地说。

  时不待人 媒体也一样

  吴士荣劝告公关人员,与媒体打交道时,千万别玩躲猫猫。

  “我是不会耍记者的。如果没有答案,就说我现在没有,但我会去查,回头再告诉你。你也必须说明答复时限,而且要确保说到做到。

  “不要在回复时才说,对不起,我找不到老板。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不能,就直接说明,再告诉记者从哪儿可得到资料。”

  他指出,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人)这句话,应加上media(媒体),变成Time, tide and media wait for no man,“因为媒体一样也不等人。等不到你,记者照样可刊登那则新闻。”

  吴士荣是个对工作充满热忱的快乐雇员。他说,热忱就是爱某样东西,而爱是毫无逻辑的。

  “对我来说,是一种‘把工作做好’的爱。这也就是为何我睡觉前,会想着工作;刷牙时,也会想到解决方案。

  “如果组织能把爱倾注在雇员身上,最终受益的将是组织本身。如果我做好工,农粮局就是赢家。”

  在吴士荣的字典里,找不到“懒惰”这两个字。

  “苦干的意思是多做一点点,多走一里路。”

  他说,公关非全知者。接到记者的提问后,他会去请同事给他开“辅导课”,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以便回复记者。

  他笑说,接到晚间报章记者的问题,一般是早上10时、10时30分,而截稿时间是早上11时30分。“该怎么办?我即刻找同事,让他们给我上课,然后在截稿前答复。你可怜我吗?”

  吴士荣平均每周为农粮局“制造”出20到25则不同的新闻,这是他勤奋得来的成果。

  他说,一个故事可用10种不同的方法呈现,“公关也应该是一个富有创意的信息人员。”

  公关不是自我宣传

  提到团队精神,吴士荣说,公关既然非全知者,就不能独行,唯有靠全体同事和管理层的协助,才能把工作做好。

  “公关的职务不是在自我宣传。所有功劳其实应归给团队,而不是让公关独享。不是你有多伟大或做得有多好,而是你为组织贡献了什么、交出什么样的成绩单?

  公关须有拥有感

  对农粮局尽忠职守的吴士荣,常以该局取得的成就为豪。

  他指出,公关必须有拥有感。“当组织鼓励员工成为组织的一部分时,员工就会全情投入工作了。记者找我时,他们是在找农粮局。我是组织的一部分,角色是与媒体分享资讯。”

  “当一个人对组织有拥有感时,他不会要求奖赏或荣耀,只会期待有机会让组织发光、发亮。”

  长话短说大事件

  ◆1998年11月2日:男子遭原产局射犬员意外射死

  “事发半小时左右,我抵达现场,了解事发经过。我那时的任务不只是通报媒体,还得到射狗员的家,向他家人表示关心。此外,我也向死者家属表示遗憾,说这是起意外,我们深表同情。

  “局长严崇滔博士当时告诉我:SY,你的工作不只是照顾媒体,必须确保你也告诉那同事的家人,我们还是关心他的。

  “我非常尊重这名领袖。严博士为农粮局树立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文化。当下属因意外犯错时,组织与他感同身受。”

  ◆1999年3月19日:马来西亚爆发立百病毒

  “起初,以为这种病毒是因蚊子引起,才导致猪只死亡,后来才知是通过猪只尿液感染引起。

  “当时,屠宰场全关闭,而《海峡时报》记者要做“屠宰场”的最后一夜。半夜屠宰场蚊子多得很,那记者还挺勇敢的。身为公关,我得全程陪伴。你以为,我当时不怕啊?”

  ◆1999年6月4日:二噁英

  “这是种在牲畜饲料里发现的高量致癌物质,影响从欧洲国家入口的鸡蛋、鸡肉、猪肉、牛奶等。

  “当时,农粮局人员忙着收集各方的资料,主要是来自欧洲的资料。因时差关系,经过多层考虑、当局决定发“别买,别吃”的警告新闻稿时,已是半夜时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副局长蔡新民的一句话:如果作出宣布可以救一条命,我是会这么做的。

  ◆2003年:沙斯

  “当时巴西班让果菜批发中心发现首个病例而关闭,农粮局即刻设立一些临时批发中心。因怕输心态,不吃果菜的人开始买果菜,而向来吃果菜的人,买的就更多了。

  “农粮局的任务是,迅速地提高供应量。很有趣吧!不过,我告诉你,当时真的很不容易。”

  ◆2004年:禽流感

  “新加坡没有禽流感,但人们害怕吃鸡肉。我得每天教育公众,强调入口的鸡蛋和鸡肉,是从非禽流感的国家引入的。这也是艰巨的工作。”

  ◆2008年:三聚氰胺

  “中国爆发三聚氰胺毒奶事件,农粮局检测了上万个食品。我们教育公众,只有本局检测过、不含三聚氰胺的食品,才能享用。

  “尽管面对许多商家施予的压力,食品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我们坚持这原则,这是不能让步的。”

  【侧记】

  一次周末,在家赶稿,紧急打电话给SY,问本地农场有几家?

  他回说,两百多家,但正确数据农粮局网站上有,叫我自己找找看。

  当时说“OK”,放下电话觉得怪怪的,不太像“SY风格”嘛。

  结果两分钟不到,SY回电答复,然后笑说:“不提供答案,叫你自己去查,我感到很不对,内疚得很。”后来,才知打给他时,他刚从浴室洗澡出来。

  “SY风格”

  何谓“SY风格”?

  说实在话,字典找得到的正面形容词,比如可爱、开朗、热心、正直、谦逊……都可以“放诸SY皆准”。

  SY真的如此完美?

  去问问跟他接触过的记者。你会发现,即使是最难搞、最刁钻的记者,也会对他赞不绝口。

  同行感叹,如果全天下的公关都像SY如此高效、有诚信,让人满意的话,记者的工作容易多了。

  只要是农粮局的询问,不论多迟、多刁难,他“包”回应。他也绝不像一些不知变通的公关,明知你在外跑新闻,还是坚持书面提问,然后数周后仍不见答复。

  请媒体吃饭不记公账

  20年来,他请媒体吃饭,从不记公账。

  “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记公账,就等于当记者是商业伙伴,不是朋友了。”

  也因如此,他常受邀出席记者或前记者朋友的婚宴,连远至纽西兰的婚礼,他都自费去了。那个纽西兰新娘也赏脸“回礼”,去年专程来新参加SY独生女的婚礼呢!

  这么不舍得离开记者,为何不留下?

  他坦言,公关工作十分忙碌,“记者是不断提问、不停地跑动的。当一个记者停下时,下一个记者会接上,而我是不能停下的。我工作了42年,从没放过长假,该好好休息了。”

  SY的贤内助是国立大学资深的实验室技术人员。10月中开始清假的他,每天送妻子上班后,就到各个公园散步两个多小时,然后回家看电缆电视、阅读,傍晚接妻子回家。

  爱看《独臂刀》与《包青天》

  不说不知,他多年来不看英语片,而是泡在华语旧片中,如王羽的《独臂刀》,还有《包青天》等,让他更了解中华文化。

  “经过这些年的浸濡,我觉得自己的思想更像华校生。我学到了华族优良的孝道、诚信、友谊、家庭观等美德,还有对国家要效忠,做人要一言九鼎。唯一我不喜欢,也担心被洗脑的是‘报仇’,什么什么除根的。”(是斩草除根啦!)

  SY念书时修马来文和英文,完全不懂得华文。他感叹当年应念华文,那样就不必靠同事翻译华文报道了。他到过中国六次,深爱这个国家。

  从纯英文派,只会讲“农粮局”和自己的中文名,到如今讲话时参杂不少华语,SY算进步不少。

  声名远播的他,坚持不肯透露收到几份招聘书。

  数个月后,SY会不会重出江湖?

  应该会的,凭他静不下来的性格来看。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