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截至9月12日,石家庄警方已经传唤了78名嫌疑人员。(9月12日新华社)
谁愿意看到这情景:7个月大的男孩,刚动完手术,靠5条导管维持生命,父母不得不把他双腿绑在病床上,以免翻身挤压到导管……这情景出现了一次次,前后长达半年,他们就是“结石娃娃”,因吃同个品牌奶粉而得了泌尿系统结石,有的还导致了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9.11”那天,石家庄三鹿集团终于发表声明,全部召回“问题奶粉”。可是已经迟了,至少迟了大半年。
早在年初的时候,浙江泰顺县公务员王远萍就发现三鹿奶粉给孩子造成不良后果,给厂家寄去了原封奶粉用以检测;而厂家采取的是息事宁人的“公关处理”方式,压根就没有重视及时查找问题的本质,没有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终于,终于酿成了大祸。
三鹿如此不肯“鹿回头”,甚至全国那么多地方都直指三鹿“问题奶粉”的时候,还反复强调自己的东西质检是合格的,直到纸包不住火,才脱下裤子亮出烂屁股,这是为什么?为企业声誉、为那点利润?任何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发现、就重视、就着力去解决,那是最好的选择。难道三鹿就是“不明白”?
民众的举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企业问题的举报越及时,这财富的价值就越高。因为消费者每举报、报告一次,就是一次发现问题的机会。可有多少企业能认识到这一点呢?更出乎意料的是,整个过程中,商家总是有意无意地模糊概念、转移视线,把“掺假”说成是“污染”,让人仿佛觉得那奶牛是吃了什么受污染的水草才这样呢。其实并非不知情的被动污染,而是不法分子“有预谋”的主动掺假。
早有资料表明,可从尿素中提炼而成的“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也被称为“蛋白精”。若坦白地说“蛋白精”是个害人的“白骨精”,那公众就很清楚啊。作为化工产品的“蛋白精”,本来就同“瘦肉精”、“苏丹红”一样,不得在食品、饲料中谋财害命乱添加的。让人气愤的是,与其他规避质检的行为不同,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反而是为了“迎合”质检,使兑了水的原奶“蛋白质”含量指标“升高”,从而通过合格的检测。
检测是关键的环节,环节出质量,只要把各环节把握好;反之,就是环节出问题。而原材料采购这个环节,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类似情况,在食品药品生产领域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生产玩具,采购的原料油漆不合格,导致玩具不合格;药品生产,采购的添加剂不合格,导致药品不合格。企业的“环节质量意识”是怎么丢失的?
一个成熟的企业,它一定是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之外,还考虑商业伙伴的利益,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考虑社会利益公共利益。而对政府监督部门来说,很遗憾,往往有着方向性偏差:不是努力去帮助发现问题,而是协助企业开脱自己;于是乎,送检的结果总是“合格”,没把骇人又害人的三聚氰胺给“抓住”。而事实上,换个角度是能够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三鹿进行自检时不也查出来了吗?对食品药品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可能陷入了巨大的两难困境:查少了,真正的问题又不能解决;查多了,恰好证明质量确有问题,又怕外界说事,影响“国际声誉”。
监管产品质量,只刮一两次“风暴”是无法治本的。从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到如今出现“结石娃娃”,可见我们对质量的监管还没有本质的提升。这是极沉痛的教训。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都该好好管一管“质量监管”的质量了。
更多新闻和讨论请看:聚焦三鹿奶粉被三聚氰胺污染导致婴儿肾结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