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食品安全法》强调食品安全监管应从源头抓起。
李援认为,食品卫生通俗讲就是干净,它注重的是食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环境,而食品安全就是要求无毒无害,它深入到了食品内在的安全因素。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实际上体现了观念上的转变——从侧重于食品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环境转入到要更加注重食品内在的安全。随着观念的转变,也必然导致整个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转变——从过去侧重于事前审批、许可,事中进行抽检、检验,发现问题进行处罚、处置,这样一个外部跟踪式的传统的监管方式,要转变到以食品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为主,建立对食品“从生产到餐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这是这部《食品安全法》相当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从近来引起轩然大波的农夫山泉“水源门”事件,让我们再度对瓶装水的安全监管产生担忧。且不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各说其词的千岛湖水质数据,也不论此事件背后是否暗藏行业内竞争的烽火硝烟,作为消费者关心的是,政府是否已尽早拿出统一的权威数据以澄清是非,以及让公众信服的监管手段,从源头来切实保护广大民众的健康。
一个显著事实是:目前我国江湖湖泊水质污染情况仍较严重,而许多饮用水企业却将它们作为主要水源地。在今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关于1月份《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中被列入Ⅳ类水质(只能作为工业用水)的,不仅有千岛湖,还有丹江口水库、鄱阳湖、洞庭湖和昆明湖。
资料显示:农夫山泉目前拥有四个主要水源基地, 除了广为大众所知的浙江千岛湖以外, 还有湖北丹江口, 广东万绿湖,以及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错草泉, 前三者均为地表水库水水源, 第四个为天然矿泉水水源。而“农夫山泉”四个字与一般所认知的山泉水也没有关系,山泉二字只是一个共通性的商标。
现在,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早已证实,千岛湖、丹江口都被列入“问题水源”,那么农夫山泉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该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尽快公示水源问题,要么拿出国家级水源水及产品水水质监测分析报告公诸于众,澄清大众的误解,要么面对现实,尽快拿出一个解决方案。若千岛湖湖水不适合作为天然水的直接灌装来源,那么企业本着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应该尽早调整产品结构。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特别是作为大众消费品的食品和饮品类更是关乎亿万民众的健康。
事实上,千岛湖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曝出水质变差了。随着千岛湖流域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增高,入湖污染负荷也相应增加,千岛湖部分区域早几年就开始出现富营养化。2004年,千岛湖大面积水域曾爆发了蓝藻。
天然=健康?“绿色”=安全?
一些食品企业把握了现代工业社会里的人们对自然界的向往,在其广告语中极尽渲染“纯天然”、“绿色”、“来自山涧田野”等字眼。但,大自然真的是那么的绿色,那么的美好吗?恐怕未必。比如,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饮用水更接近自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的饮用水更加健康,相反,调查研究表明,地方病往往与各地的饮用水有关,而最有效的对策就是改善地方病高发区饮用水的质量——往往是将自然的饮用水改为现代自来水厂提供的饮用水。
事实上,不仅仅是瓶装水行业的一些企业在利用现代人对原始生态的自然界的向往而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在当下社会,以“自然”为噱头往往能让商品具有更高的溢价能力,而消费者对此往往是心甘情愿,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