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食品可能致癌致畸的猜测传了近一个月后,终于有了卫生部官员的表态:国际食品辐照卫生安全评价联合专家委员会早在1980年就宣布,应用规定剂量辐照的食品是安全的,今后可不再进行毒理学评价试验。也就是说只要食品品种、辐照剂量符合标准,食用辐照食品不会致癌致畸。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1980年就公开宣布的结论,为什么要拖大半个月才告知公众?表态中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辐照食品品种和辐照剂量是否符合标准,也只字未提。市场上经辐照杀菌的方便面料包到底能不能食用仍不得而知。
知情者其实并不担心辐照剂量超标。一位专家告诉笔者:“辐照成本是比较高的。咱们去医院照一次X光片都要几十块钱,而一包方便面的售价才一块多。如果辐照剂量过大,企业就要亏本了。”可是该专家却拒绝公开表态,他坦言因为害怕挨骂:“这件事不在我的职权范围内,如果公开表态难免被误会成是因为拿了钱而替企业说话。”
但是不知情的广大消费者,如果没有权威意见指导,如何能做出正确判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资讯发达的时代,诸如辐照杀菌等以前不被注意的技术手段,会越来越多地走入公众视线,而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使得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敏感。在容易草木皆兵的时候,特别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或专家给予权威意见,及时回应公众疑虑。恐慌往往缘于不知情,将权威意见公之于众,不仅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还可以起到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作用,帮助消费者提高辨别良莠的能力。比如,此前曾流传某种牛奶中添加的OMP物质可能致癌的传闻,当时卫生部很快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卫生、营养、毒理、食品、农业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检测、研讨,及时给出了OMP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的回应。恐慌于是随之消除,这个品牌牛奶的市场占有率仍名列前茅。而且,经过这件事,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得添加添加剂列表之外物质的规定,也深入人心了。
维护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需要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及时反应,或澄清传闻、或出手制止不法行为。如果认为只有“吃死了人”的食品安全事件才需回应,其它则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需理睬,这不仅是对公众不负责的态度,是侵害公众知情权的做法,更是管理机构的失职。众多专家也应承担起为消费者释疑解惑的责任。因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本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时期,更应大力促进和规范第三方机构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政府监管力量的有益补充。